正解局原创 得了吧我的朋友,哪里有什么巫蛊。当你觉得自己了解不了某种东西为什么可以火起来,其实已经中了这好奇的道儿。
今天文章的标题,可能会让不少人感到不爽,甚至是冒犯。 你要是问喜欢香水的人为什么如此热衷,我想了一下原因。
但是,不光是在普通网友占主流的某问答论坛上,有这种看法。 甜甘辛辣苦,这些形容气味的词语多用于味觉,用于嗅觉来说,似乎是有些抽象。香与臭,这是最笼统的嗅觉概括,但似乎并不代表这两方的对立。比如一些我接受不了的“奇行种”——榴莲、臭豆腐,嗅觉上是臭没错,味觉上就众说纷纭了。
就连一向见多识广、人均985、年薪百万、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某乎网友,也有同样的发问。 英国演员本·威士肖在电影《香水》中饰演一位杀人犯调香师
外国男人长得真的就那么帅吗? 在我看来,“香”相对于“臭”是一种弥补掩饰,这就很好解释了一些人为什么如此追崇香水——为了掩饰一些奇特的味道。当然,你在不同的场所闻到的气味也不尽相同,就像你在办公室茶水间闻到的螺蛳粉与你在地铁里嗅到的韭菜盒子。如果你闻到这种气味,不知心里作何感想;如果你这时手头有瓶香水,不知你又是何种感悟。
这里有个很关键的问题:幸存者偏差。 克利安( By Kilian ),我喜欢他的香水可能只是因为名字。好女孩变坏( Good Girl Gone Bad ),好女孩如何去变坏,只有当你从前调的甜花香闻到后调的淡淡烟草气时兴许才能明白, Good Girl Gone Bad 可能就从一支烟开始。
所谓“幸存者偏差”,是指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却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 你会首先通过名字去了解一个人,有时候你也能通过一瓶香水的名字来决定是否购买一瓶香水。“波德莱尔”( Baudelaire )、“冥府之路”( Passage d’Enfer )、“无尽虚空”( L’ Air de Rien )、“绝对黄昏”( Absolue Pour le Soir ),你能够说这些香氛的名称不够吸引你嘛?
根据七普数据,在中国大陆生活的外籍人员不到85万人,其中男性40万出头。 人们在取名字时要有追求美好的寓意,香水也是。有些香水的名称源自于他的原材料,比如大家都熟知的祖玛珑( Jo Malone );有些香水的背后依托着一个故事——当然,并不是“我在地铁遇到了一位异性朋友”那种;或者说,有些香水,闻到以后你会想起一个故事。
而他们大部分其实居住在北上广深及少数强二线城市。在现实生活中,能真正接触外国男人的国人并不多。 那么你有这瓶香水,而我知道这个故事,你愿意听吗?
另一方面,在疫情前,虽然中国出境游每年已经突破1亿人次,但注意单位是“人次”,实际上真正出国,尤其是到欧美国家的人要大打折扣。 1902 年,潘海利根推出了一款柑橘馥奇调的男香——“布伦海姆花束”。为了纪念马尔伯勒公爵( Duke Of Marlborough )于 1704 年的布伦海姆( Blenheim )战役中成功击退法国而命名。
我们看到的很多老外,多半是经过筛选后的形象 布伦海姆本是巴伐利亚的一个小村落,因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奥地利、英国、荷兰联军与法国、巴伐利亚军队于 1704 年 8 月 13 日发生在此的一次决定性会战而出名。
所以,中国大部分普通人,对外国男人的认知是通过电视剧、电影或者网络、书刊获取的。 布伦海姆战役
可我们看的国外影视片几乎都是老外自己出品的,里面的演员也都是经过筛选的,颜值自然不俗,至少也是风趣幽默。 1700 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死后无子继位,继位者的国籍会打破欧洲现有的势力均衡。所以英国、奥地利、荷兰等国家联合起来反抗法国、西班牙联军,准备拥立次子查理大公继承王位,拉开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序幕。
难道老外里就没有普通的、丑的么?肯定不是。 1704 年 5 月,英国将领马尔伯勒公爵 John Churchill 率英荷联军向多瑙河进军,与奥地利欧根亲王率领的军队会师,两军共 5.2 万人。 8 月 13 日马尔伯勒公爵指挥英军开始进攻敌军阵线中央,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中央的法军骑兵被彻底击溃。与此同时欧根亲王粉碎了巴伐利亚军,巴伐利亚落到了奥地利人的手中,而路易十四则威信扫地了。
比如,下面几位。 布伦海姆宫
这是许多普通老外的形象,很多时候和帅也沾不上边 布伦海姆战役结束之后,安妮女王为表彰马尔伯勒公爵取得的胜利,将牛津郡里一所庄园赐予了他,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布伦海姆宫”。二百多年后,一位名叫温斯顿·丘吉尔的孩童降生于此,并在日后成为大英帝国的首相,更为“布伦海姆”这个名称增添了闪耀。
所以,外国“丑男”,不是没有,只是我们没看到。 De Profundis ,自深深处,是英国(准确来说是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 Oscar Wilde 先生在狱中给同性恋人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 Alfred Douglas 写的一封信。这并非是少年为了追求少女而用夜莺之血浇灌玫瑰的童话故事,而是真实的王尔德从天堂掉至地狱的历程。
当然,还涉及另外一个原因。 Serge Lutens 先生用这瓶香水,以寄故人,以慰哀思。
外国男人帅也好,中国老爷们帅也罢,其实说到底,是一个审美观的问题。 王尔德与道格拉斯(波西)
而审美观,又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尔德与道格拉斯相识于 1891 年,此时王尔德已是一位名声大噪的作家,与妻子恋爱成婚且有两个孩子;而道格拉斯年仅 21 岁,是王尔德来自牛津的学弟,因仰慕王尔德而前来拜访。
不管是标题,还是上面开头的两个问答,这里说的外国男人,其实基本是指欧美白种人,基本是三大族系: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凯尔特人(包括高卢人)。 道格拉斯惊为天人的容貌使王尔德神魂颠倒,于是俩人越走越近,渐渐发展为友情之上的另一种情感。在当时,同性之间的相爱是不被允许的,更何况王尔德已有妻室,社会道德的约束逐渐加深了两人在一起的压力。
很明显,近现代化起始于他们那里,到现在,大到世界格局,小到全世界人看什么电影、喝什么饮料,都深深地受到他们的影响。 长时间的相处,王尔德也逐渐发现了道格拉斯外表之下的腐坏——这一切都源自于道格拉斯那个整日花天酒地的父亲,从小没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得道格拉斯骄纵越发的明显,可王尔德却爱他的骄纵。
简单来说,他们给世人的是强者的形象。 英国演员裘·德洛在电影《王尔德》中扮演道格拉斯
国力强盛了,可以不动声色地将自己国家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四海传播。 道格拉斯的父亲知道此事后彻底被激怒,他对王尔德进行大肆的诋毁与抹黑并将这些诽谤四处传播,使得王尔德的妻子带着孩子们背弃了他。王尔德尝试对道格拉斯的父亲进行控诉却失败,他被判入狱两年。
历史上,向来如此。 在狱中王尔德发誓要与道格拉斯断绝任何关系,可却写下这封“ De Profundis ”来祈求道格拉斯的回应。他大费笔墨的控诉道格拉斯是怎样一步步毁掉了自己,却又无法掩饰自己对他留恋。
当罗马大军横扫欧洲后,臣服的欧洲人开始学习罗马的一切,大到建筑风格,小到服饰装扮,一切都受到追捧。 “你一直在花海中徜徉,而我曾经的美丽世界已黯然失色,了无生机”,两年后,王尔德获释,道格拉斯主动要求和好,虽说两人已在一起却不复往日荣光。“如果你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王尔德,那一切便都不再有趣”。 1900 年,王尔德在巴黎离世,身旁没有道格拉斯。
二战后的美国,在全世界耀武扬威,就连曾经看不起美国的欧洲人也纷纷以弄到美国货为荣。 王尔德的墓碑上满是口红印
说到底,你厉害的时候,放个屁都是香的。 王尔德先生对于道格拉斯身上的那种“恶之爱”似乎大于他自己的想象,正恰如芦丹氏作品一直对于“死亡”的追寻——“死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恶非善的对立面,而作为善的一部分包容”。
二战后期,英国家庭开心地接受了美国捐助的食品物资 菊花、绿叶与紫罗兰, Serge Lutens 先生将一切对于王尔德哀思放进了这个小小的吊钟瓶,“让我们为爱而思,为逝者而思”。
这种感觉,中国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体验过了。 作为少数用料清新的调香师, James Heeley 先生在 2010 年推出了自己的新作——“ Orange and lemons Say The Bells of St.Clements ”。
不说汉朝,就说大唐时代。唐代,中国长期经济繁荣,又处于文明鼎盛时期。 这款新香的名字来源于一首英国童谣,中文译为“柑橘与柠檬啊,圣克雷蒙的钟声说”。英国作家麦克·莫波格曾将这首童谣放入自己的童话书——《 Private Peaceful 》,中文译为“柑橘与柠檬”。从这本书的名字,其实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部适合所有人看的童话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影视剧中开元盛世时的大唐宫廷景象 故事的主人公小托生长在一个英国普通的劳作人家。童年的时候爸爸为了救他,被一棵大树砸死。贫苦的家庭岌岌可危,坚强的母亲用柔弱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担。
此时,一切和唐朝有关的审美情趣都会直接影响着周边各国。 小托有两个哥哥:大哥乔是大众口中所谓的智障儿,可是他有一颗纯洁而向善的心;二哥查理是个传奇人物,他有一套属于他的人生哲学,不为世俗所迫,追求他认为是对的真理。这个家虽是贫穷可是唯独不缺爱。在快乐或者悲伤时,大家一起哼唱《柑橘与柠檬啊》,便能获得心灵上的宽慰。
唐代以胖为美,所以无论宫廷民间,还是异域他乡,纷纷以体态丰盈为美。 听着这首歌谣,小托慢慢长大,但成长的残酷丝毫没有给予他喘息的空间。小托深爱的女孩茉莉与自己的二哥相爱。战争的突然来临,小托本能地逃避战争,却被别人以及他自己认为是懦弱的。
朝廷里以美髯为美,然后所有男子都养起了大胡子。 为了逃避羞耻与挫败,小托谎报了年龄,和查理一起应征入伍。在军队中,小托和查理常常想起这首歌,想念大家的母亲、大哥与亲人。查理有头脑,懂得思考,懂得人性,不是战争所需要的没有思考能力的杀戮机器。他一直在叛逆,他一次次的被惩罚,却一次次的挺起胸膛。再一次为了保护他心爱的弟弟小托,他以懦弱罪被判处死刑,为他执行的则是他的队友。
因为瞅见大唐国力富足,日本通过遣唐使将建筑、服饰、茶道等一一带了回去。 Guerlain 这个品牌大家并不陌生,可调香大师雅克·娇兰 Jacques Guerlain 却鲜为人知,他创造出“蝴蝶夫人”、“午夜飞行”等家喻户晓的作品。在一次印度旅行中,他听到了泰姬陵的故事,并将这个故事为题材创造出一款伟大的作品,命名为 SHALIMAR ,一千零一夜。
来自日本的遣唐使一船又一船带走了大唐的文化瑰宝 阿姬曼·芭奴与沙·贾汗
这之后,东方文化圈的审美更是以中华文明马首是瞻。 据说阿姬曼·芭奴是一位具有波斯血统的绝世美女,性情温柔,擅诗琴书画,她二十一岁时与当时为贾汗吉尔国王的三王子库拉姆结婚。库拉姆经过一场血战继承王位,给自己取名沙·贾汗,意为世界之王。宠妃阿姬曼·芭奴也因此得到宫中最高头衔——泰姬·马哈尔。
韩国则是从名字到官服全盘采纳,玩了个拷贝不走样。 这位在他的王国里呼风唤雨的帝王,依然如世间任何平凡男子般,竭尽所能地,希望博得美人儿欢欣。为此,他下令建造了许多美丽的花园,在这里,他与泰姬携手漫步,唱唱低语、倾诉爱意,在这个他深深迷恋的女人眼中,他发现了另一个更美丽的世界。
到了18世纪,西方传教士及各种探险家和贸易商人开始频繁进入到东方。 泰姬陵
那时,我们对老外的基本认知是“黄毛绿眼的洋鬼子”。 这些留下俩人足迹的花园,就被命名为 SHALIMAR , SHALIMAR 是梵文,原意为爱的神殿。但是好景不长, 1631 年,阿姬曼·芭奴在跟随沙·贾汗南征时,因难产而死,年仅 39 岁。
说得文雅点,就是“赤须碧眼,状如猕猴,形似罗刹”。 阿姬曼·芭奴之死令沙·贾汗伤心欲绝,他决定为宠妃建造一座全世界最美丽的陵墓,以表达他对宠妃的思念之情。同时,下令宫廷为她致哀两年,禁止一切娱乐活动。沙·贾汗在泰姬陵建成不久便被儿子废黜了王位,被囚禁在阿格拉城堡,晚年靠每天远望泰姬陵度日,直至伤心忧郁而死。他死后,与宠妃一起被葬在泰姬陵。
晚清时期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家庭
无论长相、服饰、发型还有饮食,都很怪异,中国人压根没觉得这些老外有多“帅”。
也是,长得像个猴一样,怎么可能觉得帅?
20世纪开启后,伴随着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特别是强大的军事实力碾压过后,东方文明从接受到融合,逐渐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中的服饰、礼仪随着各类渠道进行广泛传播,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东方人对西方人的偏见和审美观。
民国时期,女士的服饰已经明显西化
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随着西方的影视文化燃遍整个世界,荧屏中的俊男靓女以及身后的花花世界更是让人们眼睛一亮。
一部连载十年的《老友记》让许多中国人见识了西方年轻人的生活
“黄毛绿眼”在很多人心里早就变成了“金发碧眼”。
一个人从小自然而然受这种审美观的影响,觉得外国人帅也就不奇怪了。
有句话,大家常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个上层建筑就是我们说的价值观,包含了我们谈到的审美观。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曾深刻影响着西方,包括审美。
被罗马人誉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创作于公元前5世纪的《历史》,就提到了中国人。
书里恭敬地提出“东方文化是一切文化和智慧的摇篮”。
整个16-18世纪,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成为欧洲王室和贵族“奢侈品”。
中国瓷器传入欧洲,成为许多西方王室成员和贵族的心头爱
160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了满足自己对中国的热爱,按照自己的想象,使用大量模仿青花瓷的瓷砖在凡尔赛建设了一座“中国馆”。
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喜欢的不是本国服饰,而是偷偷穿着中国服装在皇宫里走来走去。
特别是经过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的渲染,欧洲人觉得神秘的东方充满了黄金和香料,中国是个富得流油的国度。
正因如此,早期的欧洲对东方,尤其是对中国人充满敬意,认为“中国人是一群勤劳、富裕的民族,人人都健康而且强健”(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
那时期的欧洲,说你“像个东方人”是一句赞美的话,寓意着财富和气质。
就是这位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无比喜欢中国的文化
可惜的是,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无数探险家真正来到中国后,才发现现实和想象实在是大相径庭。
1748年,英国海军上将乔治・安森在自己的《环球旅行记》中提出他对中国人的印象是“欺诈、贫困、堕落、愚昧无知又冥顽不化”。
随后的《英使谒见乾隆记》中,马戛尔尼使团在书中描述中国人“奸诈、残酷、胆怯、肮脏,对技术与科学一窍不通,对世界一无所知”。
《英使谒见乾隆记》中对中国人形象的刻画
实际上,背后的根源还在于,中西力量对比上,中国已经处于下风。
20世纪初,越来越多关于中国人外貌、性格以及饮食习惯等内容的描述传到欧洲,像什么吃狗肉、大声喧哗、没有私人卫生设施都成了罪过。
1913年,英国小说作家萨克斯・洛莫尔创造了一个名为“傅满洲”的黄种人形象,这家伙三角眼、高鼻红脸,拖着一根细细长长的辫子。
这样一个丑化中国人的邪恶角色,整天不是残害白人女子就是在谋划什么恶毒计划。
欧洲人以这样愚昧荒谬的形象,居然还前后拍了14部电影,深深影响了许多欧洲人对中国人的印象。
邪恶阴险的“傅满洲”形象
更可笑的是,随后很多欧美电影里的中国人形象虽不至于像“傅满洲”这般猥琐,可不是呆头呆脑,就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模样。
久而久之,许多仅凭影视剧了解中国的老外,自然对中国乃至中国人产生了根深蒂固的误解。
再往更深一层次说,西方人的偏见,甚至会影响中国人对自己的看法。
美剧里最常见的一个亚裔形象
他们普遍有着深邃的眼睛、高挺的鼻梁,皮肤白皙,有着金发或者棕色的头发,身材高大强壮。
相比之下,我们东方人的面部和五官比较扁平,不那么立体,身材也大部分没有那么高大。
当然,这是基因、自然环境成千上万年塑造的结果,也有饮食等因素。
欧美白人早年生活在高寒、高纬度的地区,皮糙肉厚才能更快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
同时,他们以牛奶、肉食等高卡路里的食物为主食。
高热量的饮食结构保证了强壮的身体,也让生长发育更加迅速。
当然,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
东西方的教育不同,文化环境也不同,培育出的个人气质也就有所不同。
西方的教育倾向开放和鼓励个性,自我意识更强。
东方教育强调谦和,所以无论气质还是装扮都力求稳重,不引人注意。
当然,哪怕仅从物质(也就是体格外貌)上来说,白种人也不都是优势。
因为,相比东方人,他们更容易“变老”。
比如年轻时美如仙女的俄罗斯少女,成年后没多久就很容易成为身材臃肿的“俄罗斯大妈”。
不过,在老外眼里,东方人却似乎个个都是“天山童姥”,很难猜测到真实年龄。
“外国男人为什么那么帅”,这其实是个“伪命题”。
这是因为,有人先入为主地拿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
打个比方,印度人喜欢吃咖喱,但中国菜很少放咖喱,你不能因为中国菜没咖喱,就说中国菜不美味。
其实,外貌没有实实在在的标准可以衡量,但是国力有。
中国现在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GDP总量达到100万亿,已经位居全球第2。
我们有最敬业的医生,最好的消防员。
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培养出来的人难道不帅么?
国力强盛了,民族自信心增强,才能更加真实客观地看待这个“帅不帅”的问题。
所以,我们讨论老外的帅和不帅之间,差的只是国力。
今天,中国人有底气,来客观看待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