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原词: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花为食,早在《楚辞》就有记载。此外,古人还喜欢用花泡茶、酿酒、做点心。而作为草木植物,以花入药也是早有渊源,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菊花枕治疗眼目昏花、鸡冠花煎酒服用则可治疗妇科疾病等等。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今天,佛山市中医院张春盛副主任中药师给大家介绍几种适用于秋天养生的花。
【南唐】李璟 桂花:温肺化痰、活血散瘀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桂花是木犀科植物木犀的花,它的香味浓郁,素有“八月桂花遍地开,桂花开放幸福来”的说法。其性温,味辛,归肺、脾、肾经,具有温肺化痰、散寒止痛、活血散瘀的功效。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煎水内服可用于治疗咳痰气喘、腹部冷痛、闭经引起的腹痛、痢疾大便带血,腹部肿块。煎水含漱可以治疗牙痛、口臭。《本草汇言》中记载,对于腹内冷病,还可将桂花用布包裹蒸热后,外敷腹部,有痛经或宫寒的妹纸们不妨试试哦。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食疗推荐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桂花陈皮饮
词文赏析: 材料:
李璟,南唐第二代皇帝。此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有人认为这首词非一般的对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李璟借小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全词语言雅洁,感慨深沉。 桂花、陈皮各适量。
学中药 制作:
词文中出现了丁香。历代以来,文人雅客都喜欢借丁香来抒发一些离愁别恨。因此,我们对丁香所代表的的意境也越来越熟悉了。但是,丁香分为观赏用的丁香和药用丁香。观赏用的花卉丁香来源于木犀科的植物,而药用丁香来源于桃金娘科的植物。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植物。 将桂花和陈皮放入茶壶中,以90℃左右的开水冲泡,闷泡3-5分钟后饮用。
中药丁香,又名公丁香。入药部位为丁香含苞待放的干燥花蕾。当花蕾由绿色转红色时采摘,晒干即可。若待花蕾开放后,丁香会结出果实,而成熟的果实采摘下来晒干就是我们说的母丁香。相比于公丁香,母丁香香味较淡,药力稍逊。因此,一般临床上使用的都是公丁香。 主治:
中药丁香,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等国,现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均有栽培。丁香外形略呈研棒状,采摘下来的丁香以粒大完整、油性足、颜色深红、香气浓郁、且入水下沉者为佳。 痰多咳嗽、胃寒胃痛、口臭。
丁香原药材 桂花栗枣粥
据《本草纲目》记载:(丁香)“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材料:
因此,性温,味辛辣的丁香具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之功。常用于胃寒呕吐,呃逆等,或中焦虚寒,吐泻食少等。以及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男子阳痿尿频、女子寒湿带下等症。另外,丁香常配伍肉桂一起,用于儿科临床外用剂,如丁桂儿脐贴。 桂花1-2克,栗子肉、薏苡仁各50克,红枣10枚,粳米100克,红糖适量。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丁香还具有促进胃液分泌,抗胃溃疡,止泻,镇痛和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制作:
此外,丁香还是一种名贵的香料。其提取出来的丁香油可以添加到食品、香烟以及高级化妆品里面去,也可以作为牙科药物中的防腐镇痛剂使用。同时,丁香也是家喻户晓的“五香粉”主要成分之一。 粳米洗净,放入锅中,加水1升,大火烧开后放入栗子、薏苡仁,转小火慢熬。至粥将成时,下桂花及红糖,继续熬至糖溶化,搅匀即成。
推荐一款丁香的药膳:丁香鸡 贴士:
取鸡一只,丁香5克、姜葱、陈皮适量。先将洗净的鸡块放入丁香、陈皮、姜葱和香油、生抽生炒,再加入适量清水一起翻动然后盖锅焖煮,直至收汁即可。此菜肴不仅美味开胃而且可以可以温脾胃补虚。尤其适合于素来食欲不振,虚寒腹痛以及手脚不温的朋友们食用。 每日可分2次空腹食之。不过,桂花性温,热性体质的人食用后容易上火,所以不宜多食。
推荐一款丁香的茶饮:茉莉花丁香茶 主治:
取茉莉花5-6朵,丁香花2朵对折,一起用沸水冲泡。饮用前再加入适量龙眼蜜即可。丁香有芳香味不仅可以提振精神,缓解紧张情绪而且可以温中、消胃肠寒积。尤适合于长期待在空调房里胃肠道积滞且有口气的上班一族饮用。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疲乏无力。
推荐一款丁香的外用妙法 菊花: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取肉桂5克,丁香5克,再加入适量生姜一起捣碎填敷于肚脐,用纱布和贴纸固定即可。此法可以起到温中散寒,止痛,止泻的效果。尤适用于小孩肚子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后引起的腹痛,腹泻等情况。但注意,皮肤破溃处禁用。 ▲菊花 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拍摄 刘军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区 杭州植物园)
特别提醒: 菊花是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
丁香不能与郁金一起服用,且丁香一般内服用量为2-5克。 菊花含有酚酸类、黄酮类及挥发油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舒张血管、降血脂等多种药理作用。
若素体阴虚内热或因热证而呕吐、呃逆者忌服。 《救急方》中记载,菊花可治病后生翳;《扶寿精方》中记载其可治膝风,陈艾、菊花可制作护膝。
版权说明 食疗推荐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菊花枸杞茶
材料:
菊花5克、枸杞15克。
制作:
将菊花和枸杞一同放入茶杯中,沸水冲泡后加盖焖10-15分钟,代茶饮。
主治:
枸杞滋补肝肾,配合菊花清肝明目,既可以缓解肝经风热或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还可以帮助缓解眼睛的干涩疲劳、视物昏花。
杞菊酒
材料:
菊花、枸杞各50克,巴戟天、肉苁蓉各30克。
制作:
将上述药材混合在一起,用粉碎机加工成粗末置于瓶中,注入白酒1000毫升,加盖密封,放置阴凉干燥处,10日后即可饮用。每日温饮10-15毫升。
主治:
可补元气、温肝阳、补肾阳、益精血、祛风湿,适用于肝阳不足、元气亏虚所致的眼目昏暗、形寒怕冷、四肢不温等。
玫瑰花:行气解郁、和血止痛
▲玫瑰花 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拍摄 俄众博 山东省 济南市 平阴县 玫瑰花研究所)
玫瑰花是蔷薇科植物玫瑰的干燥花蕾,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脾经,具有行气解郁、和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胃气痛、食少呕恶、月经不调、跌扑伤痛。
《本草正义》载:“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并称赞玫瑰花理气开胃、活血止痛的作用,起效快捷,且柔和而不猛烈,是其他芳香类中药不能比拟的。而《本草拾遗》则提到,其可“活血行血,理气,治风痹、乳痛,肿肝毒初起、肝胃气痛”。
玫瑰花含有挥发油、黄酮、多糖、氨基酸、蛋白质、膳食纤维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其在改善心肌缺血、抗血栓等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此外,其含有的β-胡萝卜素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能降低自由基,延缓衰老;含有的抗氧化物质槲皮素有控制血糖的作用、黄酮类物质则可调血脂。
总的来说,作为药食同源的一种中药材,玫瑰花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目前已被开发成多种食品,如玫瑰花酒、玫瑰花饮料、玫瑰花醋、玫瑰花茶、玫瑰花糕饼、玫瑰花果酱、玫瑰纯露、玫瑰精油、玫瑰面膜等。
食疗推荐
玫瑰花茶
材料:
玫瑰花3-6克。
制作:
将玫瑰花放入茶杯中,以80℃左右的开水冲泡后饮用。
贴士:
泡玫瑰花茶时水温以80℃为佳。水温过高,容易造成玫瑰花中花青素降解而使它的活性降低,但若水温过低,则有效成分难以溶出,茶味淡薄。
主治:
心情郁闷、烦躁易怒、肝胃不和导致的胃脘疼痛、乳房胀痛、痛经及月经稀少、跌打损伤。
玫瑰花酱
材料:
玫瑰花、白砂糖各500克。
制作:
清晨摘取新鲜的玫瑰花花瓣,用水洗净后,将玫瑰花置于合适的容器里进行揉搓,待玫瑰花变色柔软后加入白砂糖继续揉搓。直至玫瑰花和白砂糖完全融合后,装入干燥洁净的玻璃瓶中,最后放入冰箱保存三个月进行发酵才可食用。
主治:
对气血不畅导致的胸胁胀闷、腹部饱胀、消化不良、呼吸不顺、心情抑郁等有改善作用,也可有效治疗气滞血瘀造成的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玫瑰花性温,阴虚上火的人不宜过多食用;月经过多的女性也不宜喝玫瑰花茶,以免加重出血;便秘或者容易腹泻的患者、体质较差的人群、孕妇都不适合饮用玫瑰花茶。
茉莉花:理气和中、平肝解郁
▲茉莉花 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拍摄 吴棣飞 浙江省 温州市)
茉莉花是木犀科植物茉莉的花,性温,味辛甘,具有理气和中、平肝解郁、辟秽解毒的功效。用2-3克煎水或泡茶内服可以治疗痢疾、结膜炎和疮毒;煎水后外用洗眼则可治疗结膜炎。
《本草再新》称其“能清虚火,去寒积,治疮毒,消疽瘤”;《随息居饮食谱》载茉莉花“和中下气,辟秽浊。治下痢腹痛”;《饮片新参》称其有“平肝解郁,理气止痛”之效,可治肝郁气滞疼痛。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则认为,茉莉花可解胸中一切陈腐之气,称其蒸露咽服可治牙龈肿痛、口干舌燥,煎水外用能消炎。
实际上,茉莉花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类、黄酮类、多糖类、脂肪类、萜类,此外还有木脂素以及生物碱。其中挥发油类成分确实具有抗菌、改善睡眠及免疫促进作用;而黄酮类成分则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菌活性;多糖类成分也有抗氧化、降血糖的作用。
食疗推荐
茉莉花茶
材料:
茉莉花2-3克。
制作:
将茉莉花放入茶壶中,开水冲泡后饮用。
功效:
茉莉花能帮助胃的消化吸收,缓和胃痛,对腹泻、腹痛也有很好的疗效。还有平肝解郁的效果,可以缓解紧张情绪,让人心情舒畅。
但是,《本草正义》记载茉莉为辛热之物,因此不可久用。对于体内有热毒者应避免饮用。此外,孕妇也禁用。
秋燥来袭,不妨来杯味甘、性微寒的菊花枸杞茶,润一润恼人的秋燥。随着深秋的来临,天气渐凉,也可选择用性温的桂花、玫瑰花、茉莉花制作一杯花茶暖暖胃,疏肝解郁,惬意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