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骨木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拼音 接骨木茎无棱,多分枝,灰褐色,无毛。
Jiē Gǔ Mù
别名 接骨木羽状复叶有小叶2-3对,有时仅1对或多达5对,侧生小叶片卵圆形、狭椭圆形至倒矩圆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宽1.2-7厘米,顶端尖、渐尖至尾尖,边缘具不整齐锯齿,有时基部或中部以下具1至数枚腺齿,基部楔形或圆形,有时心形,两侧不对称,最下一对小叶有时具长0.5厘米的柄,顶生小叶卵形或倒卵形,顶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楔形,具长约2厘米的柄,初时小叶上面及中脉被稀疏短柔毛,后光滑无毛,叶搓揉后有臭气;托叶狭带形,或退化成带蓝色的突起。
公道老、扦扦活、马尿骚、大接骨丹[陕西] 接骨木花与叶同出,圆锥形聚伞花序顶生,长5-11厘米,宽4-14厘米,具总花梗,花序分枝多成直角开展,有时被稀疏短柔毛,随即光滑无毛;花小而密;花萼钟形,5裂,裂片舌状;花冠辐射状,萼筒杯状,长约1毫米,萼齿三角状披针形,稍短于萼筒;花冠蕾时带粉红色,开后白色或淡黄色,筒短,裂片矩圆形或长卵圆形,长约2毫米;雄蕊与花冠裂片等长,开展,花丝基部稍肥大,花药黄色;子房3室,花柱短,柱头3裂。
来源 接骨木果实红色,极少蓝紫黑色,卵圆形或近圆形,直径3-5毫米;分核2-3枚,卵圆形至椭圆形,长2.5-3.5毫米,略有皱纹。
忍冬科接骨木属植物
接骨木 接骨木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极广
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以 接骨木扦插,每年4-5月,剪取一年生充实枝条10-15厘米长,插于沙床,插后30-40天生根。分株,秋季落叶后,挖取母枝,将其周围的萌蘖枝分开栽植。栽培甚易,移植可在春秋进行。
全株 接骨木采用育苗移栽法。有2月发芽前,选取生长良好,无病虫害的枝条,剪成20-25cm长的插条,每个留有3个小上芽节,最上和最下面的芽节要距剪口1-1.5cm。然后在整好的地上,开3m宽的畦,按行距26cm开横沟,深16-20cm,每沟放插条15-20根,插条的量上一个芽节要露出地面,然后覆土半沟,压紧,再盖细土与畦而齐平。移栽在当年冬季落叶后或第二年年春季发芽前进行。按行株距各1.3-1.8m开穴,深21-25cm,每穴移苗1株,填土压紧,再盖土使稍高于地面。
入药。夏秋采收,晒干。 接骨木每年春、秋季均可移苗,剪除柔弱、不充实和干枯的嫩梢。苗高13-17cm时,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追肥;6月进行第2次。肥料以人畜类水为主,移栽后2-3年,每年春季和夏季各中耕除草1次。生长期可施肥2-3次,对徒长枝适当截短,增加分枝。接骨木虽喜半阴环境,但长期生长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枝条柔弱细长,开花疏散,树姿欠佳。
性味 园林应用接骨木枝叶繁茂,春季白花满树,夏秋红果累累,是良好的观赏灌木,宜植于草坪、林缘或水边。
甘、苦,平。 接骨木叶,茎枝入药用续筋骨。
归经 「集解」恭曰∶所在皆有之。叶如陆英,花亦相似。但作树高一、二丈许,木体轻虚无 心。斫枝插之便生,人家亦种之。
归肝经。 接骨木产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区。生于海拔540-1600米的山坡、灌丛、沟边、路旁、宅边等地。
功能主治 看更多新奇植物,关注奇文导航,我愿为你导航!
接骨续筋,活血止痛,祛风利湿。用于骨折,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大骨节病,急、慢性肾炎;外用治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
备注
(1)同属植物下列2种在不同地区同等入药:
毛接骨木
Sambucus buergeriana Blume;
无梗接骨木
Sambucus sieboldiana Blume ex Graebn.。
(2)对风湿痹痛、关节不利之症,可配合老鹤草、防风、桑枝、红花等,亦可单位煎汤乘热熏洗患处。治跌打损伤、瘀阻疼痛等症,可配合透骨草、当归、川芎、赤芍等药同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可配合玉米须、车前子等同用。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接骨木
拼音
Jiē Gǔ Mù
别名
木蒴藋(《唐本草》),接骨草(《履巉岩本草》),续骨木(《纲目》),扦扦活(《本经逢原》),七叶黄荆、放棍行、珊瑚配(汪连仕《采药书》),铁骨散(《植物名实图考》),接骨丹(《草木便方》),七叶金、透骨草(《福建民间草药》),接骨风(《四川中药志》)。
出处
《唐本草》来源为忍冬科植物接骨木茎枝。全年可采。
原形态
接骨木,又名:戳树、蒴树、公道老树、大叶接骨木、大叶蒴藋、舒筋树、樟木树。
落叶灌木或乔木,高4~8米。茎无棱,多分枝;枝灰褐色,无毛。单数羽状复叶对生;通常具小叶7枚,有时9~11枚,长卵圆形或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偏斜阔楔形,边缘具锯齿,两面无毛。顶生的卵圆形至长椭圆状卵形的圆锥花序,直径6~9厘米;花白色至淡黄色;花萼钟形,裂片5,舌形;花冠合瓣,裂片5,倒卵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上,与裂片互生,短于花冠。浆果状核果近球形,黑紫色或红色,具3~5核。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
生长于向阳山坡或栽培于庭园。分布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至甘肃、四川、云南等地。主产于江苏。此外福建、四川、广西、浙江等地亦产。
性状
干燥茎枝,多加工为斜向横切的薄片,呈长椭圆状,长2~6厘米,厚约3毫米,皮部完整或剥落,外表绿褐色,有纵行条纹及棕黑点状突起的皮孔;木部黄白色,年轮呈环状,极明显,且有细密的白色髓线,向外射出,质地细致;髓部通常褐色,完整或枯心成空洞,海绵状,容易开裂。质轻,气味均弱。以片完整、黄白色、无杂质者为佳。
药理作用
接骨木煎剂灌胃20克(生药)/公斤,对小鼠(热板法)有镇痛作用,作用强度次于吗啡,优于安乃近,服药后的小鼠呈安静状态。同属植物无梗接骨木的水或醇提取物对小鼠注射有利尿作用,此作用并非由其中所含的无机盐引起;利尿同时常导致小鼠下泻。
性味
甘苦,平。
①《唐本草》:"甘苦,平,无毒。"
②《本草拾遗》:"有小毒。"
③《现代实用中药》:"苦,寒。"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活血,止痛。治风湿筋骨疼痛,腰痛,水肿,风痒,瘾疹,产后血晕,跌打肿痛,骨折,创伤出血。
①《唐本草》:"主折伤,续筋骨,除风痒、龋齿。可为浴汤。"
②《千金翼方》:"打伤痕血及产妇恶血,一切血不行或不止,并煮汁服。"
③汪连仕《采药书》:"行血败毒,洗一切疮疥、鬼箭风。"
④《百草镜》:"治跌扑痈肿。"
⑤《现代实用中药》:"为镇痛药。治手足偏风及风湿腰痛,骨间诸痛,四肢寒痛,脚肿。又跌伤骨痛、风疹、汗疹等为浴汤料。"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
孕妇忌服。
《品汇精要》:"多服令人吐。"
复方
①治打损接骨:接骨木半两,好乳香半钱,赤芍药、川当归、川芎、自然铜各一两。上为末,用黄蜡四两溶入前药末,搅匀,候温软,众手丸如大龙眼。如打伤筋骨及闪枘疼痛不堪忍者,用药一丸,好旧无灰酒一盏浸药,候药渍失开,承热呷之,痛绝便止。(《续本事方》)
②治肾炎水肿:接骨木三至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③治创伤出血:接骨木研粉,外敷。(《上海常用中草药》)
④治漆疮:接骨木茎叶四两,煎汤待凉洗患处。(《山西中草药》)
⑤产后血晕。用接骨木碎块一把,加水一升煮成半升,分次服下。
各家论述
《本草新编》:"接骨木,入骨节,专续筋接骨,折伤酒吞,风痒汤浴。独用之以接续骨节固奇,然用之生血活血药中,其接骨尤奇,但宜生用为佳。至干木用之,其力减半,炒用又减半也。"
备注同属植物毛接骨木、无梗接骨木在少数地区亦同等入药。
接骨木以功能接骨而得名,但现在临床上还用它来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小便不利、风疹瘙痒等症。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