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焦作是旅游热点城市,一城山水让游客流连忘返。作为闪耀着文化、民生之光的瑰宝——陶瓷,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焦作的支柱产业,当时从事该产业的工人有12000余人,年产陶瓷8000余万件,占据河南陶瓷总产量的半壁江山。1月4日,焦作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焦作人大代表、嘉信陶瓷总经理张桃花带来的建议是关于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工业历史遗产。 视频加载中...

据介绍,中华陶圣宁封子曾在此活动,现在云台山茱萸峰还保存着北宋年间修建的宁封子墓。每一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隆重举行的“陶瓷三圣”公祭仪式,第一圣就是宁封子。 现代快报讯(记者 庄剑翔 文/摄)近日,在扬州保障湖边的一棵碧桃树成了“网红”。这棵高大的树上,开出了白色、浅粉色、深粉色和红色四种颜色的花,引得游客纷纷前往打卡。据悉,这是一株碧桃,出现了自然生成的“跳枝”现象。4月3日,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植物专家,了解了这株碧桃的生长习性。
“例如焦作市陶瓷四厂建于1957年,保存着完整的厂房、厂貌,有着鲜明年代印记并保存完好的工业生产厂区,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我们若能整合资源,挖掘工厂的历史文化和科普价值,通过创造性规划和保护性开发,将它们改造成博物馆,文创园。”张桃花认为,保护好工业历史遗产,让其重焕光彩,既能留下历史的印记,也能更好地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所,让他们得以回望过去,更好地憧憬未来。 “看,就是这棵!”3日中午,记者来到桃树面前,此时虽然刮着大风,但并不影响市民们专程前来“打卡”。这株桃树有约3、4米高,枝繁叶茂。在树上,开着白、浅粉、深粉、红四种颜色的花。尤其是白色与红色对比明显,就算在远处也能一眼认出。
烧制成型的绞胎瓷花孔雀 细心观察发现,不同颜色的花基本都是以枝为范围出现的,一条枝上,通常以同色为主,但也有两色花相伴而生的情况。不少市民认为,这是一种人工培育的桃花。
提升文旅发展能级,文化先行。焦作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放大“一山一拳”品牌效应,发挥独特资源优势,加速文旅跨界融合,大力发展康养游、乡村游、研学游、红色游等“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掀起文旅新热潮。 其实,这株碧桃是天然长成。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韦军教授介绍,这是“跳枝”现象。跳枝本身其实严格意义上并不算突变。但从结果而言,它达到了突变的效果。比如跳枝梅和跳枝桃,它们突然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来,其实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此次报告中提出,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培育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沉浸式演出场景等,打造更多的文旅消费新热点。报告求真务实,也更催人奋进。”张桃花表示,“文旅文创融合新业态势在必行,发挥好陶瓷独特资源优势,加速文旅跨界融合,乡村老百姓富了起来,游客也在游玩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 与保障湖边的这棵碧桃一样,在扬州西区揽月河边,也有几株双色碧桃,但就珍稀程度而言,显然是保障湖边的四色碧桃更罕见。据了解,它们叫洒金碧桃,也常被人称为“四进士”碧桃,因“跳枝”而生出双色或多色桃花。“这种桃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它更多地是起到了观赏作用。”韦军介绍,这种碧桃不结果,因此常被用在景观中。
制作成型的容器准备装窑烧制
响应政府的号召,说干就干。张桃花介绍,现在,嘉信陶瓷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云台山脚下),已发展成为以传统的陶瓷生产岀囗为主,并建有以文旅,研学,科普,拓展,体验为辅的“宁封子陶瓷文化园”。作为焦作人,讲好焦作的老故事、好故事,使传统的工匠精神和优秀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为焦作经济建设增光添彩。(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