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食菌季
编者按: 提醒大家
“走!捡介儿克!”云南人说的“捡介儿”就是采蘑菇。随着雨季的到来,野生菌也已经大量上市。最近云南人吃菌中毒的案例也频上热搜,野生菌虽美味却也“暗藏杀机”。为防范和减少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加强对野生菌食用知识科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推出《又到一年食菌季,食用蘑菇需谨慎》系列文章,讲解野生菌相关知识的那些事儿。 对不熟悉的菌子
各式各样的毒蘑菇 做到不采摘、不收购、不加工、不食用
在我国野生菌中,毒蘑菇有400 多种,其中云南有200余种。根据中毒症状和毒素的化学结构,这些毒蘑菇可分为剧毒和有毒,包括: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胃肠炎症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光敏皮炎型、其他类型等。 谨防误食中毒!
急性肝损害型 下面介绍几种云南常见毒菌
引起急性肝损害型的毒蘑菇主要是由含有鹅膏肽类毒素的一些种类所引起,包括鹅膏属( 剧毒类野生菌
Amanita 剧毒类菌子所含毒素即便炒熟煮透也不能破坏,且没有特效救治药,病死率极高,与这些剧毒菌形态相似的菌子千万不要去尝试!)、盔孢伞属( 致命鹅膏(俗名:白罗伞)
Galerina 灰花纹鹅膏(俗名:麻母鸡))、环柄菇属( 黄盖鹅膏(俗名:黄罗伞)
Lepiota 条盖盔孢伞(俗名:假皮条菌))的一些种类。近80%的中毒死亡是由它们所引起。其中绝大多数为鹅膏菌属的剧毒种类所导致,误食后潜伏期长,具有假愈期,急性肝损害,并导致多器官衰竭,病死率高。 亚稀褶红菇(俗名:火炭菌)
急性肾衰竭型 亚稀褶红菇(俗名:火炭菌)
急性肾衰竭型毒蘑菇中毒在我国主要由鹅膏菌属中的种类所引起,中毒特征表现为误食后具有8-12小时的潜伏期,肝功能中度受损,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损害。 有毒类野生菌
左图:拟卵盖鹅膏( 这类毒菌虽然不含剧毒毒素,但有些种类也可发生严重中毒损害,甚至中毒死亡,应尽量避免误食。
A. neoovoidea 小豹斑鹅膏(满天星)) 假褐云斑鹅膏(俗名:假草鸡枞)
右图:欧式鹅膏( 残托鹅膏(俗名:假草鸡枞)
A. oberwinklerana 长柄网孢牛肝菌(俗名:高脚葱)) 兰茂牛肝菌(俗名:红葱、见手青)
横纹肌溶解型 青褶伞
横纹肌溶解型毒蘑菇中毒主要为亚稀褶红菇( 叶状耳盘菌(俗名:假木耳)Russula subnigricans 毒红菇),在我国已导致数十人死亡。误食后发病快,在1小时内出现症状。开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现象,24小时后,出现全身乏力明显,肌肉痉挛性疼痛,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困难。血尿或血红蛋白尿,出现酱油色尿液。生化指标表现为肌酸激酶CK急剧上升,高的达到数万至十万单位以上。 毒沟褶菌(俗名:小白菌、蝴蝶菌)
亚稀褶红菇( 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Russula subnigricans 1、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是剧毒鹅膏菌的特征,这类菌子最好不要吃!
),俗名火炭菌。 2、自己不熟知的菌子不要吃!加工菌子一定要炒熟煮透!
毒素为红菇素:环丙-2-烯羧酸(cycloprop-2-ene carboxylic acid),能引起横纹肌溶解,对小鼠的致死剂量为2.5 mg/kg体重。 3、吃菌时最好不饮酒,酒精可促进毒素吸收,还可能无法鉴定是菌子中毒还是饮酒过量。
胃肠炎症型 4、一旦发生中毒症状,先自行采取催吐减少毒素吸收,然后立即就近就医,一起进食菌子的人也应一起到医院观察。
引起胃肠道刺激和炎症的蘑菇很多,主要有网孢牛肝菌属( 转自:“云南疾控”微信公众号
Heimioporus 来源: 掌上春城)、青褶伞属(Chlorophyllum)、类脐菇属(Omphalotus)、鳞伞属(Pholiota)、枝瑚菌属(Ramaria)、红菇属(Russula)、硬皮马勃属(Scleroderma)、乳牛肝菌属(Suillus)、口蘑属(Tricholoma)和粉孢牛肝菌属(Tylopilus)等。
左图:网孢牛肝菌(Heimioporus
spp.)
右图:苦味粉孢牛肝菌(Tylopilus neofelleus)
左图:粉末牛肝菌(Pulveroboletussp.)
右图:有毒新牛肝菌(Neoboletus venenatus)
毡盖美牛肝菌(Caloboletus panniformis)
神经精神型
引起神经精神型中毒的毒蘑菇种类较多,可分为四种亚型:(1) 含毒蕈碱(muscarine)种类导致的神经毒性;(2) 含异噁唑衍生物(Isoxazole isoxazole derivatives)种类导致的神经毒性;(3) 含鹿花菌素(gyromitrin)的种类导致的癫痫性神经毒性;(4) 含裸盖菇素(psilocybin)种类导致的致幻性神经毒性。
小豹斑鹅膏(Amanita parvipantherina),俗名满天星。
中毒例证: 四川西昌某婚宴200余人中毒(2012.3.5)
中国疾控中心送检的“牛肝菌”样品
神经精神型
溶血型赭鹿花菌(Gyromitraspp.)、卷边桩菇(Paxillus involutus)生食或未完全煮熟可导致溶血型中毒。误食后症状出现快,一般30分钟至3小时内即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痛和腹泻等肠胃症状。不久,溶血的发展导致尿液减少甚至无尿,尿液中出现血红蛋白以及贫血。溶血会导致包括急性肾衰竭、休克、急性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
各种有毒的毒鹿花菌 (Gyromitraspp.),主要特征是外形呈脑状或有深皱纹,易与可食用的羊肚菌相混淆。(滑动查看图片)光敏皮炎型
叶状耳盘菌(Cordierites frondosa)和污胶鼓菌(Bulgaria inquinans)。误食中毒后潜伏期较长,最快食后3小时发病,一般在1-2天内发病。表现为“日嗮伤”样红、肿、热、刺痒、灼痛。严重者皮肤出现颗粒状斑点,针剌般疼痛,发痒难忍,发病过程中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日光下会加重。经4-5(15)天后好转。
叶状耳盘菌(Cordierites frondosa,左图),俗名 暗皮皿菌、毒木耳,易与木耳(右图)混淆。
主要鉴别特征:形如木耳,但在水中漂洗时,水变色。与鸡蛋炒时,蛋变黑。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大型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研究团队 杨祝良
2020年热文精选
1.杯具了!满满一纸杯热咖啡中,满满的塑料微粒…
2.美英澳科学家《自然医学》再添力证:新冠病毒乃自然进化产物,或有两种起源…
3.NEJM:间歇性禁食对健康、衰老和疾病的影响
4.一年内治愈失眠!研究发现:改善睡眠,你或许只需要一条沉重的毯子
5.哈佛新研究:仅12分钟的剧烈运动,能为健康带来巨大的代谢益处
6.第一项人类干预试验:在大自然里“摸爬滚打”28天,足以提高免疫力
7.垃圾食品是“真.垃圾”!它夺走了端粒长度,让人老得更快!
8.Cell解谜:不睡觉真的会死!但致死的变化不是发生在大脑,而是肠道…
9.《自然通讯》超大规模研究:血液中铁的水平是健康与衰老的关键!
10.不可思议!科学家一夜之间逆转动物“永久性”脑损伤,还让老年大脑恢复了年轻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