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石蒜是石蒜属中最常见、分布最广的一种。早在南北朝时期石蒜就已被人们作为观赏植物栽培,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但古人喜欢称其为金灯花(或金灯草),唐代女诗人薛涛曾这样描写它:“栏边不见襄襄叶, 砌下惟翻艳艳红。细视欲将何物比,晓霞初叠赤城宫。”形象地描述了石蒜开花时无叶陪衬的习性;南朝江淹更赞其“乃御秋风之独秀,值秋露之余芬。出万枝而更明,冠众葩而不群。既艳溢于时暮,方炤丽于霜分”,诗人对金灯傲于群芳,灿若烟霞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记者贺笑天通讯员王霞文图
石蒜还有一个现代人更为熟悉的别名——彼岸花。“彼岸花开开彼岸,奈何桥上可奈何”,它的花语带着些许悲伤、思念、离别和伤心之意。为什么把石蒜称为“彼岸花”,民间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正是因为石蒜的花叶永世无法相见,所以才得此名;也有说是春分前后三天叫春彼岸, 秋分前后三天叫秋彼岸, 石蒜的花期刚好在秋彼岸期间, 所以才叫彼岸花。而佛教中将石蒜称为曼珠沙华,意为天上之花,是吉祥的预兆。 本报讯春天长叶子,初夏会凋零,初秋再绽放……这种花开无叶,叶生无花,名叫石蒜的植物你见过吗?如果好奇,不妨在9月20日之前,前往郑州植物园一睹其芳容吧!
石蒜属植物不仅观赏价值高,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其鳞茎含有石蒜碱、二氢石蒜碱、加兰他敏、石蒜醇等多种生物碱。临床上利用石蒜属鳞茎中的多种生物碱治疗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等。随着近几年对石蒜属生物碱药用的不断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的治疗作用,如加兰他敏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症早期症状)方面具有特殊的疗效,但加兰他敏在石蒜属中含量极低,单纯依赖挖掘野生资源, 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太可能,所以石蒜属植物的人工栽培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 提起叶萎花开,花谢叶出,花叶永不相见的石蒜,或许你会觉得陌生,但说起“彼岸花”,那可谓是大名鼎鼎,虽然电影《寻龙诀》早就过了热播期,但影片中那朵颜值最高、让人产生幻觉的彼岸花,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彼岸花”就是石蒜家族中红花石蒜的别称,文艺范儿的彼岸花,花语却挺悲伤,叫“悲伤的回忆”,因花叶永不相见而得名。
石蒜属植物的花色极为丰富,不仅有热情似火的红色,还有白、乳白、淡黄、麦杆黄、鲜黄、玫瑰红、鲜红、紫红、紫红色带蓝色晕和白色带红色条纹等。花型也非常奇特多变,如花瓣强烈反卷的红花石蒜、白花石蒜;花瓣宽而平展, 花筒似百合的大型石蒜——长筒石蒜;花瓣皱缩而反卷的中国石蒜、忽地笑;花瓣平展先端略反卷的鹿葱、换锦花;以及花型小巧, 花色如稻草黄色的稻草石蒜等等。 在郑州植物园南门庆典广场东侧,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共5万余株黄花石蒜正竞相开放,同时在园区内芙蓉桥附近,也有500余株最“正版”的彼岸花红色石蒜在陆续开放。这种花造型别致,雄蕊及花柱突出,每朵花有6瓣花瓣,向外卷曲,像极了爪子,成为园中一大秋景。
上海绿地中常见的栽培种有忽地笑、换锦花、长筒石蒜等几种。忽地笑种名为“金黄色”之意,花形大而色泽艳,形如灯笼,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也是石蒜属植物中第一个被植物学家记录命名的种(1821年)。换锦花种名为意大利人名。长筒石蒜种名为“长筒”之意。 据郑州植物园工作人员介绍,石蒜是一种花叶俱佳而又非常奇特的植物,花色也多样,常见的有红花石蒜、黄花石蒜、白花石蒜等。原本繁茂的丛丛碧叶,每逢初夏时节,会毫无声息地凋零,在初秋之时,其花葶又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绽放出金灿灿的花朵。
作为一类优良的观赏植物, 石蒜属植物既可用于园林配置, 也可用作盆栽或切花生产。该属植物适应性强, 喜半阴、湿润环境, 耐旱、耐湿、耐瘠薄, 花期又逢夏秋高温少花时节, 是高温季节较为稀少的赏花品种。此外,因其叶挺拔直立、丛生,姿态幽雅, 还是冬季优良的观叶植物之一,适宜林下栽植或群植作地被植物, 颇具野趣。每年夏季和秋分时节,上海植物园水杉林下和单子叶植物区草坪的石蒜景观一直是市民打卡之地。 郑州植物园里的石蒜家族经过了一个夏天的沉寂,正蓄势待发,破土而出,花开最早的黄花石蒜已绽放出艳丽的黄色花朵,风中摇曳,遍地金黄,而位于芙蓉桥附近的“正牌”彼岸花,目前也有部分盛开。感兴趣的市民,不妨去植物园一探它们的神奇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