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龄草是百合科延龄草属植物,茎丛生于粗短的根状茎上,高15-50厘米。叶菱状圆形或菱形。花梗长1-4厘米;外轮花被片卵状披针形,绿色,长1.5-2厘米,宽5-9毫米。浆果圆球形,直径1.5-1.8厘米,黑紫色,有多数种子。花期4-6月,果期7-8月。分布于不丹、印度、朝鲜、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陕西、甘肃、安徽和湖南。生长于海拔1600-3200米的林下、山谷阴湿处、山坡或路旁岩石下。
延龄草形态特征
茎丛生于粗短的根状茎上,高15-50厘米。叶菱状圆形或菱形,长6-15厘米,宽5-15厘米,近无柄。花梗长1-4厘米;外轮花被片卵状披针形,绿色,长1.5-2厘米,宽5-9毫米,内轮花被片白色,少有淡紫色,卵状披针形,长1.5-2.2厘米,宽4-6(-10)毫米;花柱长4-5毫米;花药长3-4毫米,短于花丝或与花丝近等长,顶端有稍突出的药隔;子房圆锥状卵形,长7-9毫米,宽5-7毫米。浆果圆球形,直径1.5-1.8厘米,黑紫色,有多数种子。花期4-6月,果期7-8月。
延龄草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600-3200米的林下、山谷阴湿处、山坡或路旁岩石下。分布区的气候温凉,湿润、多雨,云雾多,年平均温8-12℃,极端最低温0℃以下,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相对湿度75-90%,土壤为页岩、板岩、石灰岩、花岗岩等母岩发育形成的山地黄壤和山地黄棕壤,pH值5-6。喜生于林下阴湿、土质疏松、排水良好、腐殖质层厚、有机质含量高的林地;在光照强烈和土壤干燥瘠薄的条件下,生长不良,甚至逐渐死亡。
延龄草分布范围
分布于不丹、印度、朝鲜、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陕西、甘肃、安徽和湖南。
延龄草栽培技术
移栽
移栽田块的选择标准、整地规格与苗期相同,但棚架透光率略高(30%)。秋季移栽,选择2年或2年以上的实生苗按株行距10厘米×20厘米规格栽植,覆土4-6厘米。
松土
除草松土全年4次,第1次在展叶期(4月下旬),第2次在着果期(6月中旬),第3次在果实即将成熟之前(7月下旬),第4次在越冬芽形成之后(10月中旬)。总的原则是第1次深松(以不伤根为度),第2、3次浅松或只扯草不松土,松土时可同时施入敌百虫等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最后一次松土需松透,草要除尽。
施肥
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施用。2年生苗移栽前准备厩肥30000千克/公顷、磷肥750千克/公顷、饼肥1500千克/公顷,混拌均匀堆放1月让其充分腐熟,施用时整细过筛,先将肥料的大部分(80%)均匀撒于畦面浅翻入土,然后移栽,移栽结束再将余下部分(20%)覆盖在种栽上面。追肥主要有尿素、氯化钾等。延龄草夏初展叶后,叶面喷雾1次氯化钾,0.37克/平方米,对水75克,间隔10天再进行一次。实践证明,氯化钾和尿素能有效地促进叶绿素的形成,增强植株个体的光合效应,从而加速地下根茎的生长。在延龄草秋季倒苗后越冬前,可结合除草和上防寒土在畦面加盖一层厚5厘米的草木灰。
防冻
延龄草和绝大多数宿根植物类似,以越冬芽通过冬季低温阶段,第二年春末夏初再次出土生长。为确保地下根茎及越冬芽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每年越冬前必须结合追肥加盖一层厚5-8厘米的防寒土。
收获加工
延龄草2年生苗移栽5年后收获。当秋季地上茎叶枯萎时,首先撤除阴棚,然后起挖根茎,去净泥土等杂质,,晒干或烘干即可入药。
延龄草主要价值
研究:延龄草属间断分布于东亚与北美。该属形态解剖较特殊,不同学者对它的分类位置也有不同见解。因此,保护好延龄草,对研究延龄草属的系统位置以及植物区系等均有科学意义。
药用:延龄草在治疗头晕目眩,高血压,脑振荡后遗症,头晕头痛、失眠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可利用其疗效研制专治失眠症的保健品或药物。延龄草富含多种甾体皂苷和氨基酸,可作为药物中间体提取的主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