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鸢尾:多年生草本,植株基部围有棕褐色的老叶叶鞘纤维及披针形的鞘状叶。根状茎二歧状分枝,斜伸,棕褐色;根较粗壮,少分枝。叶略弯曲,暗绿色,有光泽,剑形或条形,有3-5条纵脉。花茎光滑,不分枝或偶有侧枝,有1-2枚茎生叶;苞片2-3枚,草质,绿色,狭披针形,内包含有1-2朵花;外花被裂片匙形,有深紫色的环形斑纹,内花被裂片狭倒披针形,直立。蒴果椭圆形,顶端有细长而尖的喙;种子为多面体,棕褐色,旁附有小翅。花期5月,果期7-8月。
小花鸢尾形态特征
小花鸢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基部围有棕褐色的老叶叶鞘纤维及披针形的鞘状叶。根状茎二歧状分枝,斜伸,棕褐色;根较粗壮,少分枝。叶略弯曲,暗绿色,有光泽,剑形或条形,长约15-30厘米,宽0.6-1.2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鞘状,有3-5条纵脉。
花茎光滑,不分枝或偶有侧枝,高20-25厘米,有1-2枚茎生叶;苞片2-3枚,草质,绿色,狭披针形,长5.5-7.5厘米,顶端长渐尖,内包含有1-2朵花;花梗长3-5.5厘米,花凋谢后弯曲;花蓝紫色或淡蓝色,直径5.6-6厘米;花被管短而粗,长约5毫米,外花被裂片匙形,长约3.5厘米,宽约9毫米,有深紫色的环形斑纹,中脉上有鲜黄色的鸡冠状附属物,附属物表面平坦,似毡绒状,内花被裂片狭倒披针形,长约3.7厘米,宽约9毫米,直立;雄蕊长约1.2厘米,花药白色,较花丝长;花柱分枝扁平,长约2.5厘米,宽约7毫米,与花被裂片同色,顶端裂片细长,狭三角形,子房纺锤形,绿色,长1.6-2厘米,直径约5毫米。
蒴果椭圆形,长5-5.5厘米,直径约2厘米,顶端有细长而尖的喙,果梗于花凋谢后弯曲成90度角,使果实呈水平状态;种子为多面体,棕褐色,旁附有小翅。花期5月,果期7-8月。
小花鸢尾产地生境
生于山地、路旁、林缘或疏林下。产中国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模式标本采自香港。
小花鸢尾生长习性
鸢尾在野生状态下生长于灌木林缘,阳坡地、林缘及水边湿地。种植环境喜湿润且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或轻黏土,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在pH值为8.7、含盐量0.2%的轻度盐碱土中能正常生长。喜光,也较耐阴,在半阴环境下也可正常生长。喜温凉气候,耐寒性强。
小花鸢尾繁殖方式
分株
分株繁殖一般每隔2至4年进行一次,于春、秋两季或花后进行。鸢尾在花后进行分株(要避开梅雨季节),在冬季到来之前花芽就能分化充足,第二年即可开花。分割根茎时,以3至4个芽为好。分株若太细,则会影响翌年开花。在进行分株繁殖时,应将植株上部叶片剪去,留20厘米左右进行栽植。鸢尾大多数品种宜浅植。栽植间距依种类而异,强健种为50×50厘米,一般品种在20×20厘米左右。
播种
若采用种子繁殖,应在种子成熟后立即进行,这样种子容易萌发,2至3年即可开花。
种球
一只种球经过一年的种植开花后养分将会耗尽,产生新根,新球周围又会有许多子球,子球通过1至2年的种植,又可发育成开花球。世界花卉种植专家对球根鸢尾的腋芽、鳞茎、茎盘、花茎等不同器官进行组织培养,使之长出新的球茎,这为加速繁殖及培育无病害的健壮母球提供了新办法。
小花鸢尾主要价值
园艺
鸢尾类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花色鲜艳,栽培容易,且春季萌发早,绿叶成丛极为美观。园林中多丛植或于花境、路旁栽植。其花卉具有叶色优美以及花枝挺拔的特点,可以用以花群、花丛以及花镜。根据地段进行种植,对花色、花期以及株高的各不相同的鸢尾类观赏草进行搭配选择,也可以对其他的种类的花卉进行选择。具有一些根茎类相对较矮并且有髯毛的品种,喜欢在石灰质以及耐干旱的土壤中生长,尤为适合在岩石景观中进行布置使用,在绿化的时候不要对过多的乔木进行种植,只需要在一些适当的位置对一定量的低矮灌木进行种植。在对配植的植物种类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从观赏期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需要其能够与鸢尾进行互补。拥有较多的水生种类以及湿生性种类,在水景园中的布置中鸢尾类植物也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多数品种可以在潮湿的土壤中生存。鸢尾类植物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对各个种类的水景园进行布置。而且,这类品种在布置的时候,最适合从水中到岸上的连续构图,可以根据水分的条件要求,对其自然式水体进行设置。
医药
根状茎:辛、苦,寒。有小毒。消积,化瘀,行水,解毒。用于食滞腹胀,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痔漏,痈肿疖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