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艳丽 注册营养师
常言道,春食野菜赛仙丹。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吃野菜的好时节。春天里,各种鲜嫩的野菜迫不及待地冒出头,作为春季限定食材,野菜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也很高。近日来,香椿、荠菜、艾草、蕨菜等野菜已经纷纷登场了,四月闪亮登场的还有鱼腥草。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道让人爱恨交加的野菜。 审核:钟 凯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
01 鱼腥草,又称折耳根,是西南地区一种药食同源的风味野菜。但嫌弃它的人说,那气味仿佛是10倍浓缩的鱼腥味加上肥皂味,还有人说像腐烂的田螺,一口咬下,恨不得立马吐出来。而在云贵川人眼里,是日常吃草,下饭必备的美食。这真的是应了那句话“外地人说臭,本地人说香”。
鱼腥草,为何让人爱恨交加? 不过关于鱼腥草的争议,不仅仅在于难吃的名声,更多人讨论的是“它是害人草,会伤肾、会致癌吗?”到底是真是假,那为什么西南地区的人如此想不开还经常吃,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下。
《名医别录》记载“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 图片来源于网络
鱼腥草,带有特殊的气味,爱之者为之着迷,不喜者嗤之以鼻,和榴莲、香菜、韭菜等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鱼腥草,也叫做蕺菜( 01
jí cài 流言:鱼腥草真的有消炎的作用
)、折耳根,客家人称之为狗贴耳,不同地方有不同叫法。 分析:假的,别指望了;炒熟、加热这个功能就没了。
至于为何人们对它褒贬不一,这还与每个人的嗅觉感受器各有不同有关,简单来说就是基因决定了你对它的喜恶。此外,当然少不了后天环境的影响,比如从小吃到大的食物,时间一长就习惯了它特殊的气息,像贵州人的餐桌上一年四季甚至一日三餐都可以见到鱼腥草的身影,而对于从没接触过鱼腥草的朋友来说,它的气味太独特,相对难接受或者需要时间适应。 鱼腥草有一定的抗菌消炎效果,主要是因为含一种叫鱼腥草素的化学物质。但绝大多情况下,鱼腥草只作为蔬菜来食用,而炒熟、加热都会把鱼腥草素破坏掉,也就没有抗菌功效了。所以,不建议把鱼腥草当做药物食用。
新鲜的鱼腥草带有一股较为浓烈的鱼腥气,不耐久闻。而鱼腥草阴干后,腥气消散,微发芳香,加水煎煮时会挥发出一种类似肉桂的香气,煎汁类似清淡的红茶汁,也有类似红茶的味道,芳香稍涩。 况且鱼腥草作为药物使用时,主要是以口服液和颗粒剂形式,但仍然有一定副作用,比如咽干、胃灼感、心悸、手发抖等。所以服用此类药物,一定要咨询医生或执业药师。
02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吃鱼腥草有什么好处
鱼腥草性微寒,味辛略苦,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等清解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等疾。鱼腥草干品和鲜品皆可入药,不宜久煎,水煎或捣汁服用,亦可以捣敷或煎汤熏洗外用,好处多多。 分析:假的。实际鱼腥草里面没有马兜铃酸,而是马兜铃内酰胺,它们算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 马兜铃酸,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1类致癌物,对肾脏确实有损害。它是马兜铃属植物所含有的一种特殊成分。而这又关鱼腥草什么事呢?鱼腥草含有马兜铃内酰胺,它是马兜铃酸在肝中的代谢产物以及在自然界广泛独立存在的一种成分。[1]
清热解毒灭火气 但是呢,鱼腥草不属于马兜铃属植物,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双子叶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属。单纯从植物属性看,是不同目不同科不同属(植物学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这差的可不止一星半点,可类比成动物界“兔子和老虎”的区别。
说起鱼腥草的好处,不得不感叹一下中华食材的搭配之妙。四川火锅以麻辣著称,看着都是火辣辣,相信很多岭南朋友都曾疑惑过四川地区经常吃火锅难道不怕上火吗?其实,主要还是地区气候决定了地域性美食的不同,此外也离不开食材的搭配之妙。在四川火锅中,涮鱼腥草是一道当地十分受欢迎的火锅食材,火锅滚烫火辣,而搭配点鱼腥草刚好可以中和火气,这就是蕴藏在其中的中华美食搭配奥妙。何以见得?鱼腥草性质微寒,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其寒凉之性可以牵制住火锅的炎热之性,让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减少了上火的烦恼。 其实鱼腥草正式的中文名就是蕺菜,因民间常挖根食用,就有了“蕺儿根”的俗称,久而久之在西南地区方言的演变下就成了“折耳根”。
春天的鱼腥草最鲜嫩,也是最适合吃鱼腥草的适合。春天气温变化频繁、冷暖交替,不时又有梅雨天气,各种细菌病毒也就容易滋生传播,稍不留神就会中招。现代一医学研究发现,鱼腥草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包括了一些引起感冒的病毒细菌,故在春天偶尔吃点鱼腥草,可以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如已经出现不适,且症状以红肿热痛为主的朋友,不妨试试加道鱼腥草菜肴。 03
鱼腥草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故前人用以治肺痈(肺脓疡)的要药。近年来在临床应用本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用于大叶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及肠炎、腹泻等疾患,颇有疗效。 流言:听说有毒的马兜铃内酰胺I就存在于鱼腥草里
■ 分析:假的。毒性最大的马兜铃酸和马兜铃内酰胺I这两种,鱼腥草都没发现。
清痈排脓治肿痛 马兜铃内酰胺是一大类化合物的通称,部分确实有毒,其中马兜铃内酰胺I为主要毒性成分,它是马兜铃酸I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之一,参与了肾细胞毒性。
《滇南本草》记载鱼腥草:“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大肠热毒,疗痔疮。”鱼腥草是古人用来治疗肺痈(肺脓疡)的要药,近年来在临床将鱼腥草用于治疗大叶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及肠炎、腹泻、痔疮等疾患,颇有疗效。 也就是说,马兜铃酸和马兜铃内酰胺都不是单纯的某一种物质,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马兜铃内酰胺都会损害肾脏。
鱼腥草捣烂或煎水外用治疗局部疔疮痈疽也是过去民间比较常用的居家自疗法,曾有一位客家朋友就曾跟我聊起,小时候她的皮肤经常长红肿热痛的大脓包,她奶奶就会去找来鱼腥草,新鲜捣烂给她外敷,屡屡见效。鱼腥草煎水局部熏洗,还可用治外阴瘙痒、痔疮发作等。 鱼腥草中只分离出的马兜铃内酰胺AII、 马兜铃内酰胺BII、马兜铃内酰胺FI,目前也只是体外细胞实验证明鱼腥草提取物中含有毒物质,对肝细胞的损伤大于肾细胞的细胞毒性。[2]还需进一步采用体内实验等安全评价方法进一步评估。
■ 04
利尿通淋治小便 流言:折耳根最好还是不要吃,有毒
很多吃过鱼腥草的朋友都有所体会,吃完鱼腥草小便会增多,还与其利尿作用有关。鱼腥草利尿通淋之力强大,对于尿路感染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小便不畅有缓解作用。 分析:假的,过于绝对。鱼腥草不是不能吃,只是说吃多少是一个安全的量,目前还没有确切数值。
03 结合目前鱼腥草科研数据,总体认为有毒的证据强度还比较弱,基本无需担心。鱼腥草中总马兜铃内酰胺的含量远低于毒性药材中马兜铃酸的含量。要真的说,用马兜铃酸的药材临界剂换算,要达到中毒剂量,鲜鱼腥草的服用量为2.3-60kg/d。[3]而我们知道,鱼腥草本身又不是日常主菜,一天也不至于吃4、5斤,食用量本身也是很有限的。
最直观的,即便是云贵川人们常年有吃鱼腥草的习惯,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过有关吃鱼腥草导致肾损伤中毒的案例。
相比鱼腥草「致癌」
新鲜的鱼腥草,最适合的吃法莫过于凉拌鱼腥草,既保留的鲜嫩爽脆的口感,还保留了它完整的营养成分。除此之外,还有清炒鱼腥草、鱼腥草炒鸡蛋、鱼腥草滚汤等许多吃法。如果想鱼腥草发挥最大的食疗功效,不建议久煮或者久煎。 想吃就吃些,当季的时候,解解馋肯定是没问题的。不过像孕期、哺乳期处于特殊生理阶段,笔者觉得,谨慎起见,不建议食用。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药膳推荐 结论
‖ 食疗方推荐 鱼腥草不含致癌的马兜铃酸,也不含有毒的马兜铃内酰胺I,总体来说,它目前有毒的证据强度还较弱,偶尔吃吃,解解馋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别指望食用它能起到消炎的作用,加热会破坏其抗炎成分。再者,鱼腥草作为药物的副作用也不可小觑,遵医嘱谨慎使用。
凉拌鱼腥草 参考文献:
材料: [1]高彬,黎贵凤,孙侨生等.鱼腥草肝细胞毒性及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1,28(04):564-567.
新鲜鱼腥草根 [2]武营雪,康帅,李妍等.肝肾细胞毒性导引下鱼腥草中内酰胺生物碱的分离和鉴定[J].中国现代中药,2023,25(03):544-548.DOI:10.13313/j.issn.1673-4890.20220623007.
500 [3]尹明星, 陈婧, 施春阳,等. 从马兜铃内酰胺探讨鱼腥草安全性[J]. 中草药, 2021, 52(19):7.
克,蒜蓉
、小米辣碎、香菜碎、油、盐、酱油、凉拌醋、糖适量。
做法:
1.新鲜鱼腥草根摘洗干净后切段,加盐水浸泡10分钟再清水洗涤,滤水装碗备用;
2.取一碗,根据口味放入上述调料,淋浇热油激发香气。
3.将调料倒入鱼腥草中,混匀即可,腌制1小时再食用更入味。
功效: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适合人群:
适合上火人群,尤其是咽喉肿痛、口干口苦、咳嗽痰黄、小便黄、舌红苔黄的朋友,一周可吃2-3次。一般人群一周1-2次。脾胃虚寒者不宜。
保胃健康丨两样时令小菜,鲜嫩欲滴,清肝又养肝!
保胃健康|鸡中黄金,健胃一流
医学指导: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黄穗平教授
黄穗平
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学科(消化系统疾病方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专科专病合作发展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岭南(华南)中西医结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学术联盟主席、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岭南梁氏流派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全国名老中医余绍源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团队负责人,专攻中医优势病种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早癌。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内镜诊治技术,培养硕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技厅等各级科研课题20多项。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和著作奖。主编著作7本,副主编著作8本,发表医学论文180多篇。获得“首届岭南名医”“首届羊城好医生”“2017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称号。
广东省中医院出诊时间:
周二上午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
周三晚上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
供稿:
黄穗平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广东省中医院梁氏流派传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