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要用陈久的 春分刚到,这几天暖和得厉害。昨天去菜园锄草发现艾蒿可以吃了,我们这边的风俗是三月三采艾蒿,吃一部分,晒一部分。常吃的是大叶艾蒿,它的特征是:叶片分五个大瓣,早期的时候背部有白色的绒毛,闻起来有一种甜滋滋的清香,夹杂着薄荷的香气,是艾蒿里药用价值最大的一个品种。
在我国民间有一句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即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艾入中药,性温,味苦,可以祛寒湿。端午节之际,我国大部分地区家家都以艾叶、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贴上艾叶,称为艾虎,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或将艾叶和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放在室内燃熏,能赶走蛇虫百脚,也是一种空气消毒的良方。此类习俗,在我国各地非常普遍。“杏子黄,大夫忙”,是说端午时分,因为夏季来临,天气渐转湿热的缘故,百病易生。所以,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正是劝人们讲卫生、逐瘟疫、除虫害的日子。 艾蒿
艾草是菊科蒿属植物,别名萧茅、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萧、艾蒿、蓬藁、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名医别录》:“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中药大辞典》:艾叶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再有就是苦蒿了,相对于外形来说,它和艾蒿绝对是最相像的。无论是叶片的形状,还是早期背部都有的白色绒毛,特别的难以分辨。这就得靠气味了,苦蒿闻起来是一股子臭乎乎的蒿子味,和艾蒿就很容易分开。
艾叶除了可以入药内服以外,主要是用来做艾灸治疗的材料。而且越陈越好,《本草纲目》:“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 苦蒿
艾灸的作用 长在河边的大多是黄蒿,从外型上就可以看出。黄蒿的叶片是细碎的,长大了会结出很多的种子。老人说黄蒿能减轻黄疸的症状,我们这边出生的孩子大都会用煮好的黄蒿水洗一洗,也不知道是什么依据。味道么,基本和苦蒿是一样的,都是一股臭蒿子味。
1、 黄蒿
温经散寒: 小的时候常和大人去山坡上采白蒿,顾名思义这种蒿子就是白色的,也很好区分。一般都是二月份采摘,有种说法叫“二月陈茵三月蒿”,这里指的是农历哈。早期的白蒿叫陈茵,药用价值大,长大了就叫白蒿了,药用价值也减小了很多,所以都是早期采集。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常用于治疗脏腑虚寒证及实寒证如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 白蒿
2、 好了,关于艾蒿、苦蒿、黄蒿和白蒿的区别就介绍到这里了。大家觉得有用的话就关注点赞吧!
扶阳固脱:
《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凡气虚下陷或阳气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临床常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泄、久痢、痰饮等。
3、
消瘀散结:
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 之疾,如乳痈(急性乳腺炎)初起、瘰疬(颈淋巴结核)、瘿瘤等疾病。
4、
防病保健: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 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可调理亚健康状态。
家用的艾灸方法
悬灸:
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3~5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施灸10~15分钟。
一般分以下三种艾灸方法:
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雀啄灸: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一般施灸10~15分钟。
回旋灸:
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左右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烤施灸。
以上诸法对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灸治急性病。
温盒灸:
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央,点燃艾条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的灸盒中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每次每部位20~30分钟,一次可灸数穴。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操作简单安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
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感冒
感冒常由外感风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普通感冒。
治则:
疏风解表散寒。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取穴: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尺泽。
配穴:风寒加风门、肺俞、列缺;气虚加足三里;身痛加大杼;腹痛、腹泻加神阙。
悬灸法:
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2次,至治愈。
特别提示:
对于体虚易感冒者,可在夏季进行预防性治疗。在感冒流行季节可按上述方法预防性治疗一周。
痛经
痛经多因体质素弱,气血不足,冲任失调,胞宫失养,复因情志失调、或经期受寒饮冷,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成。以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原发性痛经
治则:
温养冲任,通经止痛。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取穴:中极、气海、三阴交。
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寒凝加归来、地机;气滞加肝俞、太冲。
悬灸法:
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每个月经周期,以月经前3~4天开始治疗, 5次为1疗程,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
腰痛
腰痛常因肝肾不足、外邪侵袭、经脉气血痹阻所致,以腰部及腰骶部的慢性疼痛、时轻时重、缠绵不愈、休息可缓解、劳累后加重、常有固定压痛点为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慢性腰肌劳损。
治法:
补益肝肾,温经通脉。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温盒灸法。
操作步骤:
取穴:腰部压痛点、腰夹脊穴。
配穴:肝肾不足者加肾俞、志室;阳虚者加命门、腰阳关;寒湿重者加大肠俞、气海俞。
悬灸法:
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 7~10次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