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的家乡,陕西省宝鸡市的渭北旱塬边的崖畔,或者羊肠小道的山路边,时常能见到马莲。 家乡五里墩小路边和大南坡的山坡上生长着马莲草,春天时从泥土里伸出一簇簇黄绿色的嫩芽,长着长着叶子变成深绿色。夏季时长出花莛开着几朵蓝色小花,秋天人们将马莲草割回家晾晒干后捆成小把,以备来年用作捆绑之用。那时端午节母亲用浸泡后的马莲草捆粽子,用马莲草捆绑菜园里的西红柿秧、黄瓜秧,父亲则用马莲草将待售卖的芹菜、香菜、韭菜捆成合适的菜捆,用马莲草将整理铺平的旱烟叶捆成烟把去集市售卖。有一年春天我为了偷懒不再去远处割马莲草,在五里墩挖了十几株马莲草嫩苗种在院子中,到秋天长成三大簇,到第二年居然发展到六大簇,可见马莲草自生能力很强。如今马莲草从农村走入了城市,在城市的绿化带和公园也能看见马莲草的身影,用马莲草取代着费用很高的绿草皮。在百度查得知:

马莲,马莲草,也叫马兰花,其花紫色呈喇叭型,单叶丛生,须根。 马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45厘米,密丛生,根系茎粗短,须根长而坚硬。叶基生,多数,坚韧,条形,无主脉,灰绿色,两面具稍突起的平行脉。花莛直立高10-30厘米,顶生1至3朵花,蓝紫色或天蓝色。花被6,外轮3片花被裂较大,中部有黄色条纹,内轮3片较小,蒴果长椭圆形,顶端有短喙;种子多数。花期5月-6月,果期7月-9月。
马莲,也是中药材。其功效有凉血散瘀,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等作用。 如今城市里马莲草离我越来越近,但我仍怀念种在老院里的那几簇马莲草。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夏收季节里,学校组织小学生,给生产队里人工收割后的小麦地里拾麦穗。 春天新长出的马莲草
那个时候,天热雨水少,夏收季节和今年的三伏天也差不多。小学生们冒着酷暑,排成一列横队,从地这头一只麦穗一只麦穗的往那头拾。 马莲草开出小蓝花
那个时候,收麦全是人工收割,颗粒落的少,但麦穗遗失的很多。一个上午,一个学生要拾好几大把带杆麦穗。 盛开的马莲花
麦穗拾多了,小手攥不住就在崖畔,或者路边揪上几根马莲草,将一大把麦穗捆扎在一起。
一上午,每人能拾上四五把麦穗。之后,就拿到生产队的打麦场去,由生产队旳保管称秤,然后按一斤一个水果糖,就算是给学生们的工资酬劳了。
那个年代,马莲草在我们那里随处可见。然而,时过境迁,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曾今生长过马莲的地方,现在它的身影已经很难再现了。马莲草的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行渐远。
然而,今年我到北京,在许多街道的绿化带,或者小区的草萍里,却悍见的发现了很多生长的非常旺盛的马莲草。它长长的劲叶,近乎垂直簇生,多么象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不免让人眷恋已经逝去的时代!
触景生情,儿时渭北旱塬的马莲,又在我的脑际重显。
那么,问题来了,同是北方地区,为什么现在北京的马莲生长的这么好,曾经是野生马莲草的的老巢的陕西省宝鸡,马莲草怎么就绝迹了呢?
这个问题,让我思考良久。我想,这就是生物界适者生存的原理吧。
小时候,我们老家那里春天里下的雨是很少的,每年的雨季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
那个时候,老家的小麦地里,社员们天天在地里劳作,又是拉运撒施土肥,又是除草。然而,小麦年年欠收,亩产也就三四百斤。
四十多年后,而今,气候真的变了,老家那边春雨明显增多,昔日那句常讲的谚语"春雨贵如油",而今,已经不在适用我们那里了!年轻人也不知道那句“春雨贵如油”的含义了。
近十几年,家里的小麦,只管秋种夏收,底肥种时一次施足,中间只打一回除草防虫剂就行,小麦却年年丰收,亩产多在千斤以上!
相反,北京的气候倒向我们那里四十年前的气候。去年冬天,我就在北京,直到阳历一月中旬,家里打电话说己经下了两场中雪了,而北京却片雪未见。
今年盛夏,我又来北京快二十天了,家里打电话说下了一场爆雨,一场大雨,雨水太大予留的下水口小,集水差点淹住房子。这期间,北京却只下了几回毛毛雨!
难怪,生性喜干耐旱的马莲在我的老家不见了,跑北京来生长的健壮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