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随着百草芽儿的生长,马莲草的叶子,一天天的也绿了。 1940年6月10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本组图片所呈现的,就是那一年北京东单附近人们过端午节的景象,照片为侵华日军记者所拍摄。
马莲草是家乡长的最茂盛,叶子最宽的草。 1940年6月的北京街头
记忆中的家乡,没有谁家,像现在的城里人,在阳台上养一盆一盆花。肯定,是我见识少,有些人家养的花,我大多都叫不上名字来,更别说养花了。 端午节快到了,一名中年男子正在街头包粽子售卖。在其身后站着一名光着膀子的男子,街边店铺门前陈设清晰可见。
我最熟悉,最喜欢的花,还是家乡满山遍野的马莲花。 作业中
马莲草,耐旱,也耐寒,让人不得不生敬畏。 摆上一张长条桌就可以开张,桌子上摆放着泡好的糯米、蜜枣、粽叶以及捆扎粽子的用马莲草。
老家地处干旱山区,几个月不下雨,一个冬天不见雪,是常有的事。 马莲草
即使是无雨的春天,有些干荒地滩,别的草因旱而还未变绿,可马莲草的叶子就开始率先绿了起来,我常常为之感叹。老天爷你就旱你的,我依然要绿,谁也挡不住,既不张扬,也不气馁。 马莲草又名马兰草,叶子细长而柔韧,将采下的叶子在开水中稍微烫一下,就可以做为捆扎粽子的绳子,纯天然。
倘若,能下一点点雨,哪怕是很小的一场,马莲草就开始疯长,一发不可收拾。别的花草,一定是嫉妒死了。 完成的粽子
开花最早的也是马莲草。不管谁留意还是不留意,我开我的,无关他人,我就只认季节。先是小骨朵儿,形似蒜苔骨朵。没几天,就敞开胸怀了。 南方的粽子口味五花八门,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蛋黄等各种馅料,北方的粽子就比较简单,像北京通常只放枣子,以密云产的小枣为最佳。
盛开的马莲花,蓝里透白。花瓣一片一片的,精致极了。就连我不懂花的人,也喜欢它的花形。 卖粽叶的小贩
也许它是观世音菩萨脚下睡莲的一类。虽然长不到那么大,但样子像极了。所以,我对马莲花又怀着一种神圣的敬意。 小贩是一位纹身哥,很年轻,剃着光头,此时正在用口哨代替吆喝,以引起路人的注意。
马莲花的花期,也挺长的,开的早,败的晚。那沟沟坡坡上,还是沙滩低洼处,都是马莲花在点缀着。有它,就有了花的影子,微风一吹,更加迷人。 卖艾草的人
到了深秋,别的花儿早都不见影子,只有马莲花,还支撑着氛围。偶有寒霜来袭,也轻易奈何不了它,太阳一出,我依然灿烂。 端午时节,北京人有在门上插艾草的习俗,据说可以驱蚊除病还能辟邪祈福。
花开花又落,冬去春又来。马莲花,定然会再开,绝不失约。它呀,就这么爱这个世界,喜欢展示芬芳。 卖小老虎
爱上马莲花,就像爱生命一样。坚强呀,不知谁给它的动力,让它那么自信的生长,傲视着世间万物,静观着风云变幻。 一名年轻的小贩正在整理所卖的小老虎。这种小老虎用绫罗制成,过节时挂在身上或佩戴在头上,精致可爱,非常漂亮。
马莲花,家乡的花,就像家乡的人一样,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小孩子的打扮
端午节这天,很多北京小孩子在大人的精心打扮下,浑身上下都是“虎”:身穿老虎肚兜、胸挂着老虎头、头戴绒老虎,脚踩老虎鞋,可谓是“虎虎生威”。
满载而归
一名妇人正抱着采购来的菖蒲、苇叶等物品回家,这些物品是过端午的必备之物。
买粽子
路边的店铺前竖着一面写有“粽子”的木牌,旁边站着一名年轻的女买主,伙计正将打包好的粽子递给她。
家居的大门
这是当地百姓典型的过节景象。门头上除了插艾草之外,还要贴上“符咒”,以表达“
驱除邪祟
”、“百毒不侵”的美好愿望。北京地区流传着一首歌谣:“五月五端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 形象地描述了端午节时家家户户的门前景象。
女孩的打扮
这一天女孩子的打扮也很特别,她们用老虎花、石榴花或艾叶等等做头饰,身上戴着雄黄荷包或樟脑囊,手臂上还会结着五色线。
东单牌楼
两名戴着花的女子正在东单牌楼站等电车。1924年,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开通。因为电车铃铛“铛铛”作响,因此北京人习惯称之为“铛铛车”。此时的东单牌楼早已被拆除了,这里已只剩下一个地名了。
逛街的女子
人行道上的两名年轻女子,穿着浅色的补长袍,非常素净雅致。近景的女子还扎着一条白色的丝巾,非常讲究。
街头风景
东单附近宽阔的马路,两边栽着绿化树,为了防虫,树干被涂抹上了白石灰。街头行人不多, 一辆人力车正由远而近地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