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谁都有自己的童年记忆,而对于我们这些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这些记忆中少不了野果的身影。它们不仅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无限的快乐,而且也陪伴我们成长,走过了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然而,你可曾记得那个被老人们称作“风湿草”的植物?它的果实像古代的兵器铜锤,我们小时候常常把它当作野果来吃。如今,这种植物已经变得稀有少见,但它的价值却是无法忽视的。 韦艳微
二、铜锤玉带草的特性 在一年当中所有的传统节日里,对于端午节,我是情有独钟的,因为恰恰是过了端午就是我的生日。我这样一个久居北方的人是极其喜欢夏天的,过了芒种,万物生长,慢慢地走向巅峰,再缓缓地归于平淡,一切都遵循着自然生长的规律,时光如水流,娟然而清漪。
铜锤玉带草,又被称为地浮萍、地钮子、小铜锤、地扣子、地石榴、马莲草、铜锤草、翳子草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形象的描述中,它的果实被比作古代的铜锤,而它的枝叶又被比作玉带,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铜锤玉带草。它的果实还被比作小茄子,因此也有地茄子草之称。 端午前夕,住校的儿子就和我约好了,要赶在端午节放假回家吃粽子,我自然是欣然应允。市场上售卖的粽子满足了不同口味的需求,什么鲜肉粽、排骨粽、豆沙粽、果脯粽、五仁粽等等,粽子的外形也是越发小巧精致,但我一直以来最喜欢吃的还是传统的红枣粽。
铜锤玉带草喜欢生长在田边、路旁、草坡、荒地、丘陵、疏林中等处。在我国,你可以在浙江、江西、上海、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北、湖南、西藏、云南等省区找到它的身影。尽管它的分布范围广泛,但由于种种原因,如今它的数量已经变得相当稀少。 我决定自己动手包粽子,凡是藏了心意在里头,意义自是不同。于是,去超市精选上好的大红枣,两包竹叶,两小捆晾干的马莲草。主料糯米要选择当年的新米,这样的米质地饱满光亮,颗颗散发白玉一般的光泽。竹叶洗净,放进热水里煮沸,再用冷水浸泡。马莲草也需泡至柔软且有韧性,有些地方用麻绳捆扎粽子,作为乡间长大的我是最熟悉马莲草这种植物的,它房前屋后都可栽种,春末开出紫色的小花,虽姿色普通却别有一番韵味,尤其是那一丛葱郁纤细的叶子,格外喜人。我后来才知道小时候吃的粽子都是用它捆扎的,从皮相上看去自然要好过麻绳。
见过铜锤玉带草的人都会被它所吸引。无论是它那红色的浆果,还是像玉带一样的枝叶,看起来都非常漂亮。因此,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很多爱好植物的朋友都喜欢将其作为盆栽来种植,它绝对是家庭园艺的一种不错的选择。 小时候可都是自家产的天然食材,现在的超市里加工的食材包装精美,品相极佳,唯独失去了草本植物的原汁原味。包粽子时将竹叶卷成三角状,放入浸泡过的糯米,中间裹上去核的红枣,再把竹叶卷起,攥紧,拿马莲草捆扎紧实,缠绕几圈,打个结,一个粽子就包成了。
三、铜锤玉带草的用途 我是从母亲那学的包粽子,传统上过端午是要回娘家的。《红楼梦》里描写嫁出的姑娘回娘家是很尊贵的,林黛玉的母亲在娘家的地位就高于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在我们那里也有称回娘家的姑娘为“姑奶奶”,自然要被优待。
然而,铜锤玉带草的价值远不止于此。首先,我们来看看它的食用价值。它的成熟浆果是紫色的,颜色鲜艳,十分诱人。这些果实可以直接食用,吃起来味道清甜,非常美味。对于我们这些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这些果实曾是儿时的最佳零食,如今,尽管我们已经长大,但这种味道仍然让我们怀念不已。 小时候,母亲的娘家就在村子的东头,每至端午,恰是“夏木阴阴正可人”的时节,踩着乡间小路,风拂过路两旁葳蕤的稗草,林间的野藤肆意伸展,打碗花扯出一串粉色的喇叭,菟丝子千丝万缕的藤蔓缠绕成网,车前草肥硕的叶子像一把小蒲扇。极目望去,大片的稻田汇成绿海,几声布谷的鸣唱,借着稻田里泛起的粼粼水波,空灵婉转,仿佛来自天外。
更重要的是,铜锤玉带草还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全草均可入药,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解毒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风湿疼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目赤肿痛、无名肿痛、跌打损伤、骨折、外伤出血等多种病症。 若要哼着小曲,一定是那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荷把锄头在肩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一排排房屋,一片片梯田,一朵朵彩霞,都是乡村的布景,而内心里真正希冀的却是外婆家门前的草木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铜锤玉带草是民间常用的风湿良药。对于风湿病患者来说,它具有非常好的疗效,因此被许多老人称为“风湿草”。知道它的老人每年都会采摘一些铜锤玉带草的全草回来晒干,然后用来煮水喝。这不仅能够缓解风湿疼痛,而且还能祛除体内的湿气,对身体有很大的帮助。 小时候,我们姐弟三个跟着母亲回娘家,那是最惬意的事了,一路上田间野趣都看不够。
四、结尾 到了外祖母家,外祖母会把准备好的五彩绳系在我们的手腕上,据民间说法是为了祛病驱邪保平安之意。脖子上戴上她亲手绣制的香袋,香袋采用大红大绿的饱和度极高的喜庆颜色,上绣寓意吉祥如意的花纹,里面放上香料,那香袋里面的香料是什么草木晾干之后研细的,我至今也不知道,只觉得一低头就会有袅袅的清香沁入鼻息,好闻得很。
铜锤玉带草,这个我们儿时常常当作零食的野果,如今已经变得稀有少见。然而,它的价值却是无法忽视的。无论是它的食用价值,还是它的药用价值,都让我们对这个植物有了新的认识。如果你有幸在家乡遇到这种植物,一定要好好珍惜它。 儿子小时候,母亲也是如此,对待外孙的珍爱,和我小时候所拥有的待遇一样,每个孩子都是在呵护中长大的。外祖母将她的手艺传授给我的母亲,我的母亲也成了外祖母,一辈辈传承着祖上的习俗。母亲却常常跟我说她的绣工是不及外祖母的,而我只从母亲那学会了包粽子,那些传统绣艺却是真真的失传了。
最后,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希望你能点赞、评论、转发和分享你的观点。你的支持是我继续写作的动力。同时,也欢迎你分享你关于铜锤玉带草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回忆那些美好的童年时光。 我们的村庄叫莲花泡,外祖母家住东街,临水而居,水岸边上长满繁茂的芦苇,偶有水鸟飞起,或有几只栖息在芦苇的叶子上,在午后的日光下啁啁啾啾地吟唱。
外祖母是从封建社会走来的旧式女子,她是真正的如同诗经上描写的淑女一般,会织布,会绣花,还会编织。只是她一生命运坎坷,从小丧母,中年丧夫,我最小的舅舅也先于她过世。外祖母一生颇有智慧和见识,虽家徒四壁,却将我的大舅舅送进大学校门。外祖母也识得一些字,她的弟弟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她便坐在门外听私塾先生“之乎者也”的诵读,久而久之,报纸上的内容也能看个七七八八。
我九岁的时候,外祖母就随着大舅舅搬走了。外祖母只有母亲这一个女儿,自然对我们这些外孙们格外珍视。每当我们去了,她就会像变戏法似的变出各种时令美食。
外祖母家土炕上方悬吊着一个篮子,篮子是用苇杆编制的,不知是怕苇杆不够结实,亦或是为了美观,篮子的外面糊上深蓝色粗布,布上刺绣的红花绿叶的图案也是外祖母亲手绣的。这样好看的篮子是用来盛装糕点的,食物存放久了,会沾上苇子的香气,却不易变质。光看那漂亮的篮子已经让我们这些小孩子挪不动脚步了,就更别提里面还有甜甜的糕点了。
外祖母孀居多年,日子过得清苦,但对于节令是不敷衍的。过端午时,在大门上插上艾蒿,艾蒿也叫艾草,是乡间里随处可见的植物,自古以来就被奉为草药,据说端午时百病易生,将艾草挂在门口可驱虫辟邪。卧室门框上还要挂一只葫芦,也是采集福气之意。外祖母家挂的葫芦是她用红纸剪的,葫芦的尾部坠着流苏,我喜欢看着它被风吹得悠悠荡荡,像是一挂风铃。
那时,北方没有竹叶,外祖母就用河岸上的苇叶做粽子叶,粽子里面裹的红枣也只有小小的一颗,糯米粘粘的,好似一粒粒珍珠团在一起。红心白米里氤氲着那股苇草的幽香,咬下一口,清甜绕齿。外祖母还会做紫苏叶蒸饺子,蒸屉上铺上紫苏叶,蒸出的饺子带着异香。自从她搬走之后,那种味道再也无处寻觅了,我想它是化作了一种专属于外祖母的味道,留在了我的回忆里。
我深信外祖母是热爱生活的人,在那些艰苦年月里走过来的人,用纯天然的草本香让我们感受到节日的仪式感,还能讲究食物外观的精致,花了细巧的心思,以简单的食材烹制出不寻常的烟火味儿,她的灵魂里被岁月浸透了幽香。苏轼曾经说“人间有味是清欢”,用清欢两个字形容我的外婆是最适宜的。
过了仲夏,外祖母家旁边的水塘里浮动着碧绿的荷叶,刚刚伸展花苞的小荷玉立在水面上,炽烈的日光映着娉婷袅娜的身姿,招引得鱼儿在水草间穿梭。河塘边上长满茂密的蒲苇,真所谓“蒹葭苍苍”。水土养人,这些草木成了外祖母赖以生存的天然资源。外婆会用苇叶编篮子,编草帽,编扇子,还会编草席子,编织的器皿拿到集市去卖,也曾撑起一个家。
我的母亲也跟着外祖母学会了编织的手艺,夏日里,将新割的蒲苇在太阳底下晾干。晾干的蒲草叶绿茵茵的,散发一股糅合着阳光的清香。母亲坐在门口,从扇柄处开始,蒲草一根根叠加,一圈圈缠绕,柔韧的蒲苇叶子在母亲光洁的额头前面翩然翻飞。我想,很多年以前,母亲也曾经怀着无比的敬慕注视过我的外祖母,而外祖母也曾经坐在河塘旁边的家门口,手指尖捻着葱绿的苇叶,一抹晚霞刚好落在她的眉间。
母亲念叨着“编筐织篓,全在收口”,只消一会儿,一把小蒲扇就编好了。扇面上的纹理罗织得疏密有致,透着古朴的质感。
我握着扇柄,草木温润的触感自指间袭来,轻轻扇动,那缕香草风,缱缱绻绻。
这是祖传的技艺。忆起外祖母,母亲总是略带惆怅,谦虚地说她和外祖母差得太远了。
逝者如斯,往事若河流翩翩流淌,抚过岁月的弦,归去来兮,那缕悠悠的草木香在心底潋滟,绽开一朵朵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