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称和分类地位 含羞草(含羞草是正式中名,这个名称来源于《台湾府志》,由于它的羽片和小叶接触后闭合而下垂而得名;别名在《南越笔记》中记载为知羞草;在《广西通志》中记载为呼喝草;在广东叫怕丑草;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豆科含羞草属灌木状草本植物。 不建议内服
2,分布和生长环境 )含羞草原产热带美洲,现在广布于世界热带地区;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有分布;通常生长在旷野荒地、灌木丛中;长江流域通常有栽培提供观赏用的。 来源产地
3,外形特点 为豆科植物为披散、亚灌木状草本,高可达1米;茎圆柱形,有分枝,茎表面有下弯的钩刺和倒生刺毛;托叶披针形,有刚毛;羽片和小叶接触后闭合而下垂, 含羞草的全草
2回羽状复叶有羽片2对,指状排列在总叶柄顶端,羽片有小叶10-20对,小叶片条状长圆形,长10毫米左右,边缘有刚毛; 。夏季采收全草,除去泥沙,洗净,鲜用,或扎成把,晒干。
头状花序圆球形,花小,浅红色,多数;花萼非常小,花冠钟状,裂片4个,雄蕊4个,伸出花冠之外,3-10月开花; 生于山坡、路旁、潮湿地,或栽培。分布华东、华南、西南。
荚果长圆形,长1-2公分,扁平,稍弯曲,果荚边缘波状,有刺毛,成熟后荚节脱落,荚缘宿存,种子卵形,长3毫米左右,5-11月结果。 别名知羞草、怕羞草、喝呼草、怕丑草、望江南、惧内草、感应草。
二,含羞草的主要用途 性味功效
第一,观赏用。含羞草的植株披散,羽叶秀丽,叶片和羽片一碰即可闭合,反应奇特,它的花多而清秀,浅红色醒目,可以栽植在庭院观赏或盆栽在室内观赏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
第二,含羞草的全草药用,根据资料记载其味甘、涩,性凉,具有宁心安神、清热利尿、化痰止咳、凉血止血等功效;主要含有黄酮类、酚类、生物活性多糖、氨基酸类、有机酸类、微量元素等有效成分。药用时请遵医嘱。 甘、涩,凉。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供参考。 有小毒(图片引自网络) 。清热利尿,化痰止咳,安神止痛。用于感冒,小儿高热,急性结膜炎,支气管炎,胃炎,肠炎,泌尿系结石,疟疾,神经衰弱;外用治
跌打肿痛,疮疡肿毒。《中药大辞典》甘,寒,有毒。清热,安神,消积,解毒。治肠炎,胃炎,失眠,小儿疳积,目热肿痛,深部脓肿,带状疱疹。治神经衰弱,失眠用含羞草干品,煎服。
治带状疱疹用含羞草鲜叶捣烂外敷。《中华本草》苦;涩;微苦;微寒;小毒。凉血解毒;清热利湿;镇静安神。主感冒;小儿高热;支气管炎;肝炎;肠炎;结膜炎;泌尿系结石;水肿;劳伤咳血;鼻衄;血尿;神经衰弱;失眠;疮疡肿毒;带状疱疹;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炖肉。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归经】心;肝;胃;大肠经
【注意】孕妇忌服。本品有麻醉作用,内服不宜过量。(不建议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