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桥边野草花 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楠)"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1)班的学生黄泽,通过吟唱的方式,录制了一则《乌衣巷》短视频。视频中,黄泽颇具异域风情的脸很令人好奇。原来黄泽是一名混血儿,他希望通过这样的视频,传播中国文化。

乌衣巷口夕阳斜 黄泽的妈妈是中国人,爸爸则来自爱尔兰,父母二人在中国相识相爱,并在中国生下了黄泽。黄泽的妈妈说:" 我们都非常爱中国,也希望孩子能在中国长大,学习中国文化。"
旧时王谢堂前燕 起初,黄泽因为爱好音乐,就和音乐老师一起学吉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发现吉他老师一直在研究中国古诗词,并谱出了一首首好听的歌曲。听过这些音乐后,黄泽被深深吸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古典悠扬的音乐让黄泽沉迷其中,他的妈妈感受到孩子的变化,就想不如就让孩子吟唱这些古诗词歌曲。《敕勒歌》《乌衣巷》《春夜喜雨》…… 黄泽在老师和家人的帮助下,录制了多首古诗词吟唱音频。黄泽说:" 诗词朗朗上口,比直接从书本上学习记忆更深刻。现在老师教的古诗词,我听一遍就能理解了。"
此诗读来朗朗上口,浅白易懂,但背后的历史文化却极其的深远。 不仅如此,今年,黄泽和妈妈也创新形式,除了录制音频,还拍摄了视频。目前,已经拍摄了两则,一则是《乌衣巷》,一则是《咏梅》。黄泽的妈妈说:" 乌衣巷就在夫子庙,孩子能够实地感受,并切身体验诗词中的意境。"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大诗人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 同时,在妈妈的眼中,黄泽在开始拍摄视频后,也变得更加自信。
途经金陵(今南京)写了一组咏怀古迹的吊古诗篇,总名《金陵五题》的第二篇,即《乌衣巷》。 值得一提的是,黄泽的爸爸还将视频发在了国外的社交网站。有网友评论," 故事和内容都非常新颖 "" 朗朗上口 "" 也想去中国实地感受下 "。黄泽妈妈说:" 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听中国、看中国、唱中国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
一条乌衣巷,半部六朝史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今南京市秦淮区。
野草花:即指衰败的花草。
乌衣巷:金陵城内的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
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地,乃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的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俗称乌衣巷,此地当年极盛,入唐后乌衣巷沦为了废墟。
刘禹锡路经此地看到盛极一时的乌衣巷沦为了废墟,故而感慨万分,这才写下他的吊古诗代表作之一《乌衣巷》
旧时:即古时候
王谢:指王氏和谢氏两大家族。王姓,东晋时期的“琅琊王氏”家族。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就是出生于琅琊王氏家族。
谢姓,指挥“淝水之战”的宰相谢安就是出生在谢氏家族,“咏絮之才”的才女谢道韫就是谢安的侄女,也出生于谢氏家族。
王谢两家在东晋时期是出了名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人才辈出历经几百年,赫赫有名。
堂前堂:即家燕,古时候的豪门士族家,建的房子容易聚集燕子。
寻常:即平常。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首句就对仗工整。
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还很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
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肥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时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乃谢安所建。
字面上“朱雀桥”“乌衣巷”对偶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位置的真实,又有对仗的美感。
还可以唤起相关的历史联想,可谓“一石三鸟的”选择。
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当时是春季。
“草花”前面加一个“野”字,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
刘禹锡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用“野草”象征着衰败。
此诗的“野草花”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己经荒凉冷落了。
“夕阳斜”斜字对应相上句中花开的花字,更是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景象。
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闹的。而现在刘禹锡那一抹斜晖就将乌衣巷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笔锋一转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出人意料的把笔触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燕子。让人沿着燕子飞行的方向去辩认,
如今的乌衣巷里己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让读者明白诗之意图,刘禹锡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
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檀之上的旧燕。
“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自份。
“寻常”二字又特别强调今时不同往昔。
刘禹锡看着夕阳斜照中,断璧残垣的乌衣巷,生出了无限的感慨。
曾何几时,“一条乌衣巷,半部六朝史”的王谢两大家族,随着金陵的没落,王朝的替更,贵族时代的结束。
乌衣巷的繁华鼎盛己不在,王谢两家更不知道去向,乌衣巷也换了新的主人。
一个历经百年的名门望族被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里。叹息!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