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胡彦竹
新华社天津3月4日电(记者 周润健)“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北京时间3月6日4时36分将迎来惊蛰节气,标志仲春时节开始。此时节,桃红柳绿,春水初涨;春雷乍响,蛰虫初醒;大地春回,韶光弥漫。 来江苏省泰州市旅游,如果梅园、柳园转过了,那么还有一座桃园也不能错过。这三园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戏曲文化三家村,是泰州历史文化的底蕴所在。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放介绍,关于惊蛰的意思,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这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实际上,土里的虫蚁蛇鼠并不一定能听到雷声,之所以醒来主要还是温度变化的结果。 桃园坐落在凤城河畔,毗邻凤城河老街,起名桃园,当然是因为这里有春天桃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色。不过这并不是其名字真正的由来,更重要的这里是孔尚任所写戏剧《桃花扇》的完稿和首演之地,因为有了这段历史和这位戏曲家,才让一座桃园别有风韵。
惊蛰之后,轻雷隐隐,春风送暖,到处被染上了生机萌动的绿意。桃花,棣棠花,蔷薇花,三候风信花争蕊吐艳,袅袅婷婷、明媚动人。 随处可见的桃树点缀在园中,此时天气乍暖还寒,花朵还没有绽放之意,但所有的美好都值得期待,及至三四月天气暖和,便是“四月桃花影灼灼,春光滟潋漾碧波”的好光景。
桃花是春的使者,《诗经·周南·桃夭》的桃花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灿烂;晋代陶渊明笔下的桃林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唐人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不由得让人生出几丝遗憾、落下些许感慨。 小路尽头,清风阁婷婷而立,相比于一般楼阁的飞檐翘角,其层层叠叠的斗拱反而更吸引人们的视线,无论远观还是在近处细细打量,都给人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之美感。据说,清风阁由北宋初年曾致尧修建,王安石曾多次来泰州登临。
相较于桃花的美丽飘零,蔷薇则要坚强得多,唐代诗人杜牧赞其“闲倚狂风夜不收”。蔷薇之美在密集而生,满枝灿烂,在院边上、墙根处、道路旁,转角处便会有偶遇蔷薇的惊喜。茂密的枝叶中,花朵清丽,如星星点点,风起帘动,“满架蔷薇一院香”。 湖畔建有石舫,粉墙褐瓦红灯笼,相当典雅。石舫上有个古戏台,登上石舫,或者就在岸边,灯火照映下看上一出古韵悠悠的戏曲,想必是件极其风雅的事。
适时而食,不时不食。萧放介绍,惊蛰时节,我国北方和南方部分地区有吃梨的习俗,“梨”谐音“离”,意在让虫子远离庄稼,获得丰收年景。当然,早春容易外感咳嗽,梨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 俯瞰石舫所在之处,碧水绿树,亭台楼阁,石舫如在水中荡漾,每一个角度都氤氲着戏曲的悠长,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风花雪月的故事。
惊雷春笋鲜。和着那一声春雷,笋尖破土而出,在雨水的润泽下,笋的肉质最是鲜美、细嫩、爽滑,用手掐一下根部,似乎还能掐出水来,有俗话说“食过春笋,方知春之味”。 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故事在孔尚任的笔下让人们得以熟知。这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悲剧,更是国破家亡时一个风月女子的家国情怀。在桃园,你可以在许多细枝末节中感受到那份时空的穿越,仿佛回到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回到了孔尚任写作时的岁月。
萧放表示,此时冬季刚过不久,配上鲜嫩的春笋,做几道简单的家常菜,如“酱肉蒸笋”“油焖春笋”“春笋炒肉”等,绝对是冬尽与早春的“天作之合”。 冬末春初的桃园,给人更多感受的或许是《桃花扇》中山河破碎的苍凉,而到了明媚春天,一树树桃花盛开,就变成了《桃花扇》中缠绵悱恻爱情故事的最好注脚。
桃园很小巧,却处处不失精致,那份轻灵飘逸和细腻像极了中国古戏曲给人的感觉,让人在动人的风景中寻觅到内心的舒适和安逸。(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