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风只需轻轻一吹,桃花便红遍了乡村的枝头。千朵万朵在风里摇曳,仿如一首又一首的诗。三月正是我们通常说的又到桃花盛开时的最佳时节了。 文化丨《诗经》植物志:桃花依旧笑春风
放眼望去,整个乡村的院子都是桃花,真美。那个时候的桃树不仅长在屋门前屋背后,也长在水溪边,田野上,山林里,庄稼地里也有。桃花就像姑娘的名字,在乡村遍地芬芳地的生长着。哪里有炊烟,哪里就一定有桃花盛开的故乡。 文/项苏农
如今的石头冲,几乎难得再见到桃树了,桃花也少得可怜了。那些满园春色的桃花如今珍贵的像黑夜里的星辰。 【作者简介】项苏农,苏州市人,律师。工作之余爱看闲书,出差之机常逛街市,间或有所感,书诗文自娱。
桃花在寂寞的山谷更寂寞的盛开。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人们喜欢桃花,有着古老的历史,最早见于一千六百年前东晋时期著名文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作者在描写了桃花鲜美的同时更是将一个人间理想的生活乐土安排在了桃花源中。在那里,人们与世隔绝,没有战争,没有统治,没有税赋,没有邪恶,人们宁静的生活着,因此被称为世外桃源。 (一)息夫人的桃花桂冠
离常德桃花源好几百里路远的雪峰山脚下,有一个石头冲的地方,那就是我的故乡。石头冲也有很多桃树。每年三月间,一颗颗体态婀娜多姿的桃树,争先恐后吐露出含苞欲放的花蕾,像一个个皎洁的姑娘,躲在深邃的山谷中等待自己爱恋的人来发现。 历史上用桃花来形容女人,最有名的是息夫人息妫,人称桃花夫人。
它们一棵又一棵地站在那里,粗壮,高大。我们爬上它们的枝头,眺望整个乡村,一种很故土的感觉。周围是辽阔的田野,黑瓦层层叠叠得绵延着,桃花一朵挨着一朵,高低不一,错落有致地盛开了,在天地间,稳然,灿烂。 这个息夫人,真的不简单。
小时候,并不懂得欣赏桃花,只知道桃花开了后很快有桃子吃。后来,知道唐朝才子崔护的故事—— 《春秋左传•庄公》记载道:“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有一年,崔护到长安城赶考后,趁发榜的日子到郊外游玩,不知走到什么地方看到一块盛开的桃花林,在欣赏了桃花时,忽然看到一个楚楚动人的姑娘正在家门口看自己,他借口去讨瓢水喝,姑娘给他一瓢甘甜的泉水,他一饮而尽,姑娘见他喝水的样子很可爱,就露出桃花般的笑容,这让他更为心动。 息夫人因息国灭亡的缘故,进入楚宫三年,为楚文王生下了楚堵敖和楚成王这两个儿子。
这一年,崔护没有考上,就带着遗憾回家苦读,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第二年金榜题名后,又去寻找那位姑娘,谁知人去楼空,就写下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千古佳句。 息夫人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从未主动说过话。楚文王问她是什么缘故,息夫人回答说:“我一个女人,伺候两个丈夫,即使不能死掉,又有什么话可说的?”
过了几天,崔护再次来到 奇怪的是,为什么要在夫人前面冠以桃花?在现存的正史和野史,均没有直接的提及此事。
茅屋,却惊见佳人已逝。向旁边的人询问,原来是绛娘(就是崔护念念不忘姑娘的名字)看到门前的那一首诗,遗憾和失望交织在一起,竟然一病不起,去世了。 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论》中,引用了一句民间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许后人将身在楚王深宫,三年从不主动说话的息夫人,比喻为默默无言的桃树,因此才将桃花之名,奉送给了她,所以息夫人才有桃花夫人的称呼。
听到这个消息,崔护仿佛横遭雷击,一时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痴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让崔护心痛欲碎呢!他抱住断气不久的绛娘声嘶力竭地呼喊:“绛娘慢走一步,崔护随你而来呀!” 有据可考的是,一直到了唐朝的时候,息夫人才被人称作是桃花夫人。诗人杜牧为此写了一首《题桃花夫人(即息夫人)庙》的诗:“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崔护一边摇晃着绛娘,一边大声哭喊,泪水流满了绛娘的面庞。也许是他的真诚感动了苍天,也许是他的真情唤醒了绛娘的心,总之,这时绛娘竟然悠悠地苏醒过来。一开始是呼出一丝绵绵的鼻息,接着双目微启,然后唇角微动,似乎认出了崔护,自己把脸深深埋进崔护的怀里。 (二)陶渊明的桃花源
随后,崔护回家禀明父亲,父亲十分感念他们的一片真情,于是依礼行聘,择一吉日将绛娘娶进门来。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桃花林的盛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崔护赶会士,获进士及第,外放为官,仕途一帆风顺,官到岭南节度使。在绛娘的佐助下,他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前因说的是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打渔为生的人,在沿着一条溪水划船前行时,误入了一片他从未去过的桃花林。
人世间的所有故事里,我觉得只有这一个是太圆满了。相遇,钟情,寻访,生而死,死而生,一点都错不得。错一点,故事便没有了。 这时候的他,看见溪的两岸几百步之内,全都齐刷刷的是长满着除了桃树还是桃树,香草遍地鲜嫩美丽,地上满是随意掉落下来的桃花花瓣。
人面桃花的故事里,死而复生,当然是最传奇的一点了。只是,我倒是觉得,他们后来的几十年,才是真正的传奇——只一见面,便终生相依。 如此写照,其实寓意着这个武陵渔人,已经通过桃花林,开始走进了一片世外桃源。
在这样一个故事里,我常常想:我也要娶一个如桃花般的姑娘。 陶渊明通过描写秦朝的遗民,在世外桃源里过着怡然自乐的日子,表现了对平安生活的渴求,充满了对安宁社会的理想。
“有山的地方就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有桃花,有桃花的地方就有漂亮的姑娘”,石头冲亦会如此,这个时候的媒婆,都会往桃花开得很茂盛的家中打听,女孩子都会假装躲起来,似乎不想嫁一样,但却偷偷地用心去听媒婆的话,大概想从她口里知道男孩子身体有多结实,亦会有多高,或者看是不是自己认识的,中不中意,如果是自己的意中人,那心里就高兴得像吃了蜜糖一样甜,而且脸上会泛起桃花般的笑容。 (三)任昉的桃花米
我从小在石头冲的同龄男孩里算是矮的,估计女孩子一听介绍我就会反对,所以就从不幻想在石头冲能找到像桃花般漂亮的姑娘,自己只能独自欣赏桃花罢了。 任昉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清官。
在城里见到桃花,都是作客的桃花,桃花的真正故乡是在村庄、山野。在家乡,家家户户都爱种桃树,似乎种桃树成了农家的一种嗜好。一到春天,褐色的桃树枝就开始涨红,红晕曼延至枝头,绿芽逐渐舒展开来变大,将花蕊衬托的更加诱人、叫绝! 《南史》记载他“出为新安太守,在郡不事边幅,率然曳杖,徒行邑郭。人通辞讼者,就路决焉。为政清省,吏人便之。卒于官,唯有桃花米二十石,无以为敛。”
石头冲的桃花当然跟别的地方的桃花也是不一样的。因为这里的桃花吸收了石头冲的天然灵气,地里的泥土养分,所以这殊环境里孕育的桃花自然是有别于其他乡村的。这里桃花不仅天真烂漫,而且也像石头冲的每一个村民一样平易近人,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如果你觉得桃花开口说话,那么她一定身上有浓浓的南方石头冲口音,让你感受多了几分欢喜与亲切。她们的语言纯净而质朴,就像我们的父母告诉我们说的白话。这里的白话的白是一种直面生活的白,是透明的,是简单的,是朴素大方的。像石头冲每个劳动者肩上的担子,发出悠扬的扁担声,像在演奏的音乐一样。让挑担的人身上有了一种特别的气质。每次说话时,声音里又带着很重的地方混音,更浓重了,刚接触时你也许一般听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又好像知道了他在说什么?那样的一种神气与口音,让不仔细辨认的人容易无端生出更多的想象内容与细节。更会让你在弄明白了他的话的真实意思时,让人忍俊不禁。 所谓的桃花米,名字很好听,其实就是糙米,也就是脱去稻谷外层稻壳的米。因为米粒内保护皮层的红衣未经舂去,所以称之为桃花米。
而他们笑,也桃花一样的颜色。有时是桃花的一种语言。 说的是任昉,一个相当于省部级的高官,平常为人是体恤百姓,乐善好施,对己则是艰苦生活节俭过人。活的时候,和家属一起吃的是糙米;死的时候,身无长物,连下葬都成问题。
桃花最早的美丽在《诗经》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艳若桃花的女子要出嫁了,这是第一首用花喻美人的诗,作者真是个天才。 (四)唐寅的《桃花庵歌》
这以后,桃花似乎不被人注意了,直到魏晋时的阮籍,他喝着美酒,赏着花,“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非常惬意,听说阮籍的故里尉氏现在每年都要举办“桃花节”,是在沾古人的光吧?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诗仙李白爱喝酒,也爱看桃花,“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借“桃花流水”吐露了自己潇洒出尘之心和归隐山林之志。同时代的张旭也不甘落后,“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一首《桃花溪》写得像桃花源一样扑朔迷离,令人神往,也不愧为高手!他们大概都是陶渊明的“粉丝”。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桃花在终日忧这忧那的杜甫眼里却成了悲愁苦恨之花。“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如此光艳灿烂的桃花,如此欢快明朗的色调,却反衬出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的忧郁愁苦,桃花亮人眼目却伤人魂魄。还有那个王建借桃花宫女对年华逝去的嗟伤,桃花何其无辜! ……
充分体现了表面上以散淡的桃花仙人自比的唐寅
7一朵桃花,能喜能忧,能爱能恨,一朵桃花,看似简单,却何其复杂。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无须深究崔护故事的真实性,无论崔护和绛娘的爱情故事有多少真实的成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是真的、纯的、实实在在的。我们都知道,时光无法倒流,错过就不能重来,但没关系,我们会永远拥有鲜活如昨的记忆,还有,还有,“桃花依旧笑春风”…… (五)唐诗中与人物有关的著名桃花诗
【作者简介】向垣洪,男,汉族,1980年9月出生,湖南省洞口县人,大学本科文化,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99级作家班学员。历任杂志社社长助理、省直机关雇员、政府官员、房地产企业法定代表人,现为深圳沃溪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1)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摄影:彬州市文化馆 公元755年,李白去安徽省的泾县会见友人汪伦。他有感于汪伦几天来的美酒款待,又有感于汪伦一路的临行相送。
编辑:公刘雅士 重感情的李白,于是就在告别现场,写了一首《赠汪伦》的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情此景说明,桃花潭水算得深了,还是没有汪伦对我李白的情深。
两个男人之间的友谊,由此得到诗句的证明。
(2)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唐朝人孟棨写了一本《本事诗》的书,他在该书中记录了许多唐朝诗人的逸事。在《情感第一》篇中,描写了一段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清明节的这一天,因为考进士不及格,而一直为此郁郁寡欢的崔护,一个人去了长安城郊的南庄游玩。
因为口渴,他想讨一口水喝,就匆匆的向村庄里走去。
在一户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他随意的叫开了人家的屋门。
这户人家的少女,在问明了来意后,就转身回去端了一杯水给他喝,而且还打开房门,请他进来,请他坐下歇歇。
这次与农家少女的偶然相遇,使崔护在心中一直念念不忘。
到了第二年清明节的这一天,鼓足勇气的崔护,再次来到了这户人家,却发现房门上静静地挂着一把铜锁。
其心泱泱,满怀惆怅的崔护,于是就在这户人家的墙壁上,写了一首《题都城南庄》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3)刘禹锡的“玄都观里桃千树”和“种桃道士归何处”
在《本事诗•事感第二》中,记录了唐朝诗人刘禹锡,两写玄都观里桃花诗的逸事:
公元815年2月,因为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由于失败而遭贬官的刘禹锡,在被重新起用回到长安京城的时候,以去城里玄都观中看花有感为由,写了一首题目为《玄都观桃花》的诗,讽刺当时朝廷新贵:“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公元828年3月,因为写了前面一首诗后,又一次遭到贬谪的刘禹锡,再次被召回到京城长安做官。这时候已经是56岁的他,嘲讽思想依然存在,战斗精神依然不减,继续出手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相关阅读:
大唐人真的喜欢胖美人么?
生于宰相之家的北宋词人晏几道,从“歌尽桃花扇底风”到牢狱之灾
小编提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若不喜欢,敬请留下批评,分享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