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有的,传统的母亲花是萱草,传承着中国人对母亲的敬重和爱。古代游子远行,一定要先在母亲居住的“北堂”前种植萱草,寄希望于萱草陪伴母亲,减少母亲对自己的思念,忘却烦忧。萱草花颜色橘黄,花型像百合,形态优美颜色娇艳。唐代诗人孟郊诗中有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讲述了母亲倚在堂前,思念着远在他乡的游子。相比于康乃馨,萱草更适合我们中国人聊表“寸草心”,以报“三春晖”的情感! 有其它植物养护问题欢迎私信提问,花花都会回复哦
萱草在我国的栽培已有3000多年历史,古名谖草。“萱”古通作“藼”、“萲”、“谖”,意为忘记。萱草古代还有忘忧草、解思草、疗愁草、宜男、万年韭之名。 1. 时间选择:康乃馨适合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播种。春季播种可以在最后一次冻土后进行,秋季播种可以在气温开始降低时进行。
最早文字记载见之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能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2. 准备容器:选择适合的播种容器,如育苗盘、育苗盆或种子托盘。确保容器有足够的排水孔,以避免过度积水。
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 3. 培养土准备:使用透气性良好的育苗土或蛭石沙土混合物作为播种的培养土。确保培养土清洁和消毒,以避免病菌传播。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4. 播种:将康乃馨种子均匀撒在培养土表面上,然后轻轻压实或覆盖一小层培养土。康乃馨的种子很小,所以可以在撒种前将其与细砂或细土混合,以便更容易均匀撒播。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5. 保持湿润:康乃馨喜欢湿润的环境,因此在播种后保持培养土湿润。使用喷雾瓶或水壶轻轻喷水,避免过度浇水,以免种子被冲走或发生病菌感染。
王冕《偶书》: 6. 提供适宜的温度:康乃馨的理想发芽温度为15-20摄氏度。将播种容器放置在温暖的位置,可以使用保温罩或保鲜膜覆盖容器,以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 7. 发芽和移植:康乃馨的种子通常在1-2周内发芽。一旦幼苗长出真叶,可以将其移植到单独的小盆或育苗盘中,以促进它们的生长和发育。
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 8. 养护和栽培:继续保持康乃馨的培养土湿润,提供适量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逐渐增加光照和温度,让幼苗适应外界环境。
历代文人也常以之为咏吟的题材,曹植为之作颂,苏东坡为之作诗,夏侯湛为之作赋,这些文学作品点出萱草在生活中的地位。 通过正确的播种和养护方法,康乃馨种子会顺利发芽并成长为健康的幼苗。注意观察并及时处理任何出现的病虫害问题,以确保康乃馨的生长和发展。
历史追溯 康乃馨种出来后,还可以送给自己家的女性长辈,它代表这母爱,有以下几个原因:
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成书,记载中国社会风俗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卫风•伯兮》首先记述过萱草,有诗“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1. 花朵形状:康乃馨的花朵形状酷似一个小小的婴儿,充满了纯真和温柔的气质。这种可爱的花朵形态使人们自然地联想到婴儿和母爱之间的关联。
汉武帝时的骑都尉李陵(前?—前74年),在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与匈奴作战时,因力竭而降。当时苏武(前140—前60年)亦在天汉初年出使匈奴,而被扣留19年。李陵与苏武友善,常有书信往来,苏武有诗云:“亲人随风散,沥滴如流星,愿得萱草枝,以解饥渴情”。 2. 花色象征:康乃馨具有丰富的花色,其中最常见的是粉红色和红色。粉红色常常被视为代表柔和、温暖和关爱,而红色则象征着深情和热烈的爱。这些花色的象征意义使康乃馨成为表达母爱的理想选择。
南北朝以后,许多文人的诗歌,更将萱草与排除忧愁相连,使萱草在中国成为一种富有神奇色彩的花草。如南北朝时齐•王融(公元467-493年)诗曰:“思君如萱草,一见乃忘忧”。 3. 命名的意义:康乃馨的学名"Dianthus"源于希腊语中的"dios"和"anthos",分别意为"神"和"花"。因此,康乃馨的名称可以解释为"神圣之花"。这种与神圣相关的命名赋予了康乃馨一种特殊的美丽和纯洁感,与母爱的崇高和无私相契合。
唐•李白(公元701-762年)诗:“忘忧当树萱”。 4. 文化背景:在一些文化中,康乃馨被广泛视为代表母亲和母爱的象征。例如,美国的母亲节花朵之一就是康乃馨。康乃馨因其与母爱相关的美好象征而深受人们喜爱和采用。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诗:“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 综上所述,康乃馨因其花朵形状、花色象征、命名的含义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因素,被赋予了代表母爱的象征意义。它成为人们向母亲表达爱意和感恩之情的一种特殊花卉。
宋•刘敞(公元1019-1068年)诗:“种萱不种兰,自谓忧可忘”。
王十朋(公元1112-1171年)诗:“有客看萱草,终身悔远游,向人空自绿,无复解忘忧”。
在中国古代,萱草已成为人们解脱忧愁的一种精神寄托。
中国的母亲花
萱草在唐宋年间,民间种植很普遍,通常种植于住宅的后庭。后院常是眷属与母亲居住之地,是处于整个住宅的北部,所以母亲又有“北堂”或“萱堂”的代称,人们为想念母亲而尊萱草为母亲花。
唐•孟郊《游子吟》云:“萱草生堂偕,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
宋 • 苏东坡(公元1037-1101年)诗:“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枝,葶葶乱叶中,一一芳心插 ”(芳心比喻母亲之爱心)。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萱草》诗:“从来占北堂,雨露借恩光 ”。
朱熹(公元1130-1200年)《萱草》曰:“西窗萱草丛,昔日何人种,移向北堂前,诸孙时绕弄 ”。
因而中国的萱草是代表了母爱,歌颂了母爱。
我国庭院的传统名花
萱草的庭院种植与观赏价值,晋•夏侯湛(公元243-291年)在《忘忧草赋》中作了细腻的描述:“体柔性刚,蕙结兰芳,结纤根以立本兮,嘘灵渥于青云,顺阴阳以滋茂兮,笑含章之有文,远而望之,烟烛若丹霞照青天,近而视之,晔若芙蓉鉴绿泉,萋萋翠叶,灼灼朱华,炜若珠玉之树,焕如景宿之罗”。
隋朝魏澹(公元570年前后)作《咏阶前萱草》亦证实中国古代萱草庭院种植已较普遍,诗曰:“绿草正含芳,靃靡映堂前”。当时人称萱草为护阶君子。
元代周昂(公元?-1211年)的《萱草》诗,说明了萱草的瓶插古代也已应用。诗云:“染练成初色,移瓶得细香”。
“宜男”花的别称与典故
萱草又称“宜男”是传说妇女佩萱草花后生男孩而得名,此典故出自晋 • 周处(公元三世纪人)的《风土记》,云:“怀妊妇人佩其花(萱草),则生男”。
魏晋时傅玄(公元217-278年)作《宜男花赋》吟道:“猗猗令草,生于中方,花曰宜男,号应祯祥”。嵇含(公元263-306年)作《南方草木状》亦称:“花有红、黄、紫三种,出始兴,妇人怀妊,佩其花生男者”,又在《宜男花序》中写道:“宜男多植幽皋曲阿,或寄华林玄圃”。
孕妇佩萱草生男不可信,然而萱草名宜男花亦流传于世。
萱草诗词
萱草(明•高启)
幽花独殿众芳红,临砌亭亭发几丛。
乱叶离披经宿雨,纤茎窈窕擢薰风。
佳人作佩频朝采,倦蝶寻香几处通。
最爱看来忧尽解,不须更酿酒多功。
萱 草(唐•李咸用)
芳草比君子,诗人情有由。
只应怜雅态,未必解忘忧。
积雪莎庭小,微风藓砌幽。
莫言开太晚,犹胜菊花秋。
萱 草(宋•苏东坡)
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
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
萱 草(唐•李峤)
徒步寻芳草,忘忧自结丛。
黄英开养性,绿叶正依笼。
色湛仙人露,香传少女风。
还依北堂下,曹植动文雄。
萱 草(宋•苏辙)
萱草朝始开,呀然黄鹄嘴。
仰吸日出光,口中烂如绮。
纤纤吐须鬣,内冉随风哆。
朝阳未上轩,粲粲幽闲女。
美女生山谷,不解歌与舞。
君看野草花,可以解忧悴。
萱草(宋•朱熹)
春条拥深翠,夏花明夕阴。
北堂罕悴物,独尔淡冲襟。
对萱草(唐•韦应物)
何人树萱草,对此郡斋幽。
本是忘忧物,今夕重生忧。
丛疏露始滴,芳余蝶尚留。
还思杜陵圃,离披风雨秋。
咏常季庭前萱草(清•姚永概)
阶前忘忧草,乃作贵金花。
六出向我笑,须端缀粟芽。
君持杯谓我,所忧胡琐琐。
酌酒对此花,自计未为左。
我思植瑶草,灌以醴泉流。
枝叶日茂美,佩之百疾瘳。
世间闲草木,那得解余愁。
斯言傥不遂,愿逐庐遨游。
酬梦得比萱草见赠(唐•白居易)
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
借问萱逢杜,何如白见刘。
老衰胜少夭,闲乐笑忙愁。
试问同年内,何人得白头。
所思(李中)
门掩残花寂寂,帘垂斜月悠悠。
纵有一庭萱草,何曾与我忘忧。
罗泾镇塘湾村积极推动农业、科普、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对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合作打造国内首家萱草专类园——母亲花文化园。
借助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契机,罗泾镇在村庄风貌建设和景观提升中植入萱草专类品种,营造萱草花园主题村,引导村民参与萱草种植,发展萱草花卉产业,研发萱草饮食和文创产品,打造萱草主题的全产业链,带动周边百姓增收致富。
欢迎来塘湾村的母亲花文化园打卡哦~
信息来源:网罗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