蟛蜞菊是菊科、泽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匍匐,上部近直立,基部各节生出不定根。叶无柄,椭圆形、长圆形或线形,长3-7厘米,宽7-13毫米,基部狭,顶端短尖或钝,无网状脉。头状花序少数,单生于枝顶或叶腋内;花序梗长3-10厘米;总苞钟形;总苞2层,外层叶质,绿色,椭圆形。舌状花1层,黄色,舌片卵状长圆形。管状花较多,黄色,长约5毫米,花冠近钟形,向上渐扩大,檐部5裂,裂片卵形,钝。瘦果倒卵形,多疣状突起,顶端稍收缩。花期3-9月。
蟛蜞菊分布于中国、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至日本。在中国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部(辽宁)、东部和南部各省区及其沿海岛屿。适应性广泛,喜肥沃湿润土壤。蟛蜞菊可药用或作为饲料使用。
蟛蜞菊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匍匐,上部近直立,基部各节生出不定根,长15-50厘米,基部径约2毫米,分枝,有阔沟纹,疏被贴生的短糙毛或下部脱毛。叶无柄,椭圆形、长圆形或线形,长3-7厘米,宽7-13毫米,基部狭,顶端短尖或钝,全缘或有1-3对疏粗齿,两面疏被贴生的短糙毛,中脉在上面明显或有时不明显,在下面稍凸起,侧脉1-2对,通常仅有下部离基发出的1对较明显,无网状脉。
头状花序少数,径15-20毫米,单生于枝顶或叶腋内;花序梗长3-10厘米,被贴生短粗毛;总苞钟形,宽约1厘米,长约12毫米;总苞2层,外层叶质,绿色,椭圆形,长10-12毫米,顶端钝或浑圆,背面疏被贴生短糙毛,内层较小,长圆形,长6-7毫米,顶端尖,上半部有缘毛;托片折叠成线形,长约6毫米,无毛,顶端渐尖,有时具3浅裂。舌状花1层,黄色,舌片卵状长圆形,长约8毫米,顶端2-3深裂,管部细短,长为舌片的1/5。管状花较多,黄色,长约5毫米,花冠近钟形,向上渐扩大,檐部5裂,裂片卵形,钝。瘦果倒卵形,长约4毫米,多疣状突起,顶端稍收缩,舌状花的瘦果具3边,边缘增厚。无冠毛,而有具细齿的冠毛环。花期3-9月。
蟛蜞菊生长环境
蟛蜞菊适应性广泛,侵占性强,能与多种杂草竞争。对光照反应不敏感。在各类瘦瘠土壤上均可生长。但以肥沃而湿润的土壤生长最盛。一般生长于道路、水沟、农田边缘、山沟和湿润草地上。
蟛蜞菊分布范围
蟛蜞菊分布于中国、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至日本。在中国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部(辽宁)、东部和南部各省区及其沿海岛屿。
蟛蜞菊繁殖方法
蟛蜞菊的繁殖方法一般是无性繁殖。蟛蜞菊基部各节生不定根,生性粗放,易生长,易栽培。在整个生长期中均具有营养繁殖能力,压条显示只要有一段节的茎段,在合适的条件下就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长到一定长度后,其茎节上长出不定根。萌发出新的幼枝,通过这种方式,蟛蜞菊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蔓延,不断占领新的空间。用作刈割草地时,为了获得高产。应选用粗壮的枝条较好。每段15厘米。在材料缺少时,嫩植也可使用,但需适当采用遮荫处理,疏密皆可。按30厘米的距离开沟。每隔20厘米种植插条,沟深4-6厘米。种植完毕,覆土压实,及时浇选水。15天左右即生长,成活率达90%以上。若不采取遮荫处理也无大妨,可采用干植,其插条同隔10-15厘米。对存活的植株,施与少量的复合肥,其浓度不高于0.1-0.3%,不到1月,就可填补未成活植株的空隙。
蟛蜞菊主要价值
药用
蟛蜞菊痈全株可药用。微苦、甘,凉。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主治感冒发热、 白喉、咽喉炎、扁桃体炎、气管炎、肺炎、肺脓肿、百日咳、鼻出血、咯血、尿血、痢疾、麻疹、肝炎、风湿性关节炎、痔疮、牙龈炎、疔疮痈肿、毒蛇咬伤。15-30克,水煎服,或捣烂绞汁服。孕妇慎服。
饲料
蟛蜞菊具有较高饲用价值,把蟛蜞菊调制成青干草、青于草粉,并添加于全价颗粒饲科中,可进步促进中国南方食草动物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