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是禾本科、白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秆直立,高可达80厘米,节无毛。叶鞘聚集于秆基,叶舌膜质,秆生叶片窄线形,通常内卷,顶端渐尖呈刺状,下部渐窄,质硬,基部上面具柔毛。圆锥花序稠密,第一外稃卵状披针形,第二外稃与其内稃近相等,卵圆形,顶端具齿裂及纤毛;花柱细长,紫黑色,颖果椭圆形,花果期4-6月。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新疆等北方地区;也分布于非洲北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中亚、高加索及地中海区域。生于低山带平原河岸草地、沙质草甸、荒漠与海滨。白茅再生力强,根风干后,埋入土壤仍然成活,铲除极其费工,是顽固型杂草。根茎可入药。
白茅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粗壮的长根状茎。秆直立,高30-80厘米,具1-3节,节无毛。叶鞘聚集于秆基,甚长于其节间,质地较厚,老后破碎呈纤维状;叶舌膜质,长约2毫米,紧贴其背部或鞘口具柔毛,分蘖叶片长约20厘米,宽约8毫米,扁平,质地较薄;秆生叶片长1-3厘米,窄线形,通常内卷,顶端渐尖呈刺状,下部渐窄,或具柄,质硬,被有白粉,基部上面具柔毛。
圆锥花序稠密,长20厘米,宽达3厘米,小穗长4.5-5(-6)毫米,基盘具长12-16毫米的丝状柔毛;两颖草质及边缘膜质,近相等,具5-9脉,顶端渐尖或稍钝,常具纤毛,脉间疏生长丝状毛,第一外稃卵状披针形,长为颖片的2/3,透明膜质,无脉,顶端尖或齿裂,第二外稃与其内稃近相等,长约为颖之半,卵圆形,顶端具齿裂及纤毛;雄蕊2枚,花药长3-4毫米;花柱细长,基部多少连合,柱头2,紫黑色,羽状,长约4毫米,自小穗顶端伸出。
颖果椭圆形,长约1毫米,胚长为颖果之半。花果期4-6月。
白茅生长环境
白茅喜光,稍耐阴,喜肥又极耐瘠,喜疏松湿润土壤,相当耐水淹,也耐干旱,适应各种土壤,粘土、沙土、壤土均可生长。以疏松沙质土地生长最多,在沙土地上生长繁殖最旺盛,危害最严重。生于低山带平原河岸草地、农田、果园、苗圃、田边、路旁、荒坡草地、林边、疏林下、灌丛中、沟边、河边堤埂、草坪,沙质草甸、荒漠与海滨,竞争扩展能力极强。
白茅分布范围
白茅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低海拔地区;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产于中国河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新疆等北方地区。也分布于非洲北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中亚、高加索及地中海区域。
白茅生长习性
白茅主要靠根茎扩展营养性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常大面积繁殖成纯群落。铲除极其费工,可谓“几番除不尽,茎断根又生”,除非彻底深翻,拣出全部根状茎,运至田外销毁,否则遇雨或有水分见土又会成活。白茅在pH值为3.9的土壤均能正常生长。其再生力强,根风干后,埋入土壤仍然成活,据说晒干的根茎遇湿土还能成活,实为顽固型杂草。
白茅主要价值
白茅甘,寒,无毒。凉血止血,清热通淋,利湿退黄,疏风利尿,清肺止咳。热病烦渴,吐血,衄血,肺热喘急,胃热哕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肿,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