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落回是罂粟科,博落回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基部具乳黄色浆汁。茎光滑绿色,高可达4米,多白粉,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先端急尖、渐尖、钝或圆形,裂片半圆形、方形、兰角形或其他,边缘波状、缺刻状、表面绿色,背面多白粉,细脉网状,常呈淡红色;大型圆锥花序多花,顶生和腋生;苞片狭披针形。花芽棒状,近白色,萼片倒卵状长圆形,舟状,黄白色;花丝丝状,花药条形,与花丝等长;子房倒卵形至狭倒卵形,蒴果狭倒卵形或倒披针形,无毛。种子卵珠形,有狭的种阜。6-11月开花结果。
中国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南至广东,西至贵州,西北达甘肃南部,日本也产分布。生于海拔150-830米的丘陵或低山林中、灌丛中或草丛间。
该种全草有大毒,不可内服,入药治跌打损伤、关节炎、汗斑、恶疮、蜂螫伤及麻醉镇痛、消肿;作农药可防治稻椿象、稻苞虫、钉螺等。
博落回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基部木质化,具乳黄色浆汁。茎高1-4米,绿色,光滑,多白粉,中空,上部多分枝。
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长5-27厘米,宽5-25厘米,先端急尖、渐尖、钝或圆形,通常7或9深裂或浅裂,裂片半圆形、方形、兰角形或其他,边缘波状、缺刻状、粗齿或多细齿,表面绿色,无毛,背面多白粉,被易脱落的细绒毛,基出脉通常5,侧脉2对,稀3对,细脉网状,常呈淡红色;叶柄长1-12厘米,上面具浅沟槽。
大型圆锥花序多花,长15-40厘米,顶生和腋生;花梗长2-7毫米;苞片狭披针形。花芽棒状,近白色,长约1厘米;萼片倒卵状长圆形,长约1厘米,舟状,黄白色;花瓣无;雄蕊24-30,花丝丝状,长约5毫米,花药条形,与花丝等长;子房倒卵形至狭倒卵形,长2-4毫米,先端圆,基部渐狭,花柱长约1毫米,柱头2裂,下延于花柱上。
蒴果狭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3-3厘米.粗5-7毫米,先端圆或钝,基部渐狭,无毛。种子4-6(-8)枚,卵珠形,长1.5-2毫米,生于缝线两侧,无柄,种皮具排成行的整齐的蜂窝状孔穴,有狭的种阜。花果期6-11月。
博落回产地生境
中国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南至广东,西至贵州,西北达甘肃南部,日本也产分布。生于海拔150-830米的丘陵或低山林中、灌丛中或草丛间。模式标本采自浙江。
博落回生长习性
生于山坡及草丛中,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喜肥、怕涝,有较强的耐旱力和抗寒力,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的土壤长势健壮。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2-28℃。
博落回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北方地区宜在谷雨前后播种。先将种子用水浸泡10-12小时,捞出,沥干表面水分,待其能自然散开后加入2倍量的细沙,拌匀;按行距40-45厘米开沟,沟深1-1.5厘米,踩平底格,施入充分腐熟并过细筛的厩肥作底肥,每亩1000千克,或施入有机生物肥25-30千克;再将种子与少量沙子混拌后均匀地撒入沟内,覆细土1厘米,稍加镇压,并保持土壤湿润。每亩用种量0.3-0.4千克。
博落回主要价值
园林
博落回干茎高大粗壮,叶大如扇,开花繁茂。宜植于庭园僻隅、林缘池旁。
医药
功能主治:散瘀;祛风;解毒;止痛;杀虫。主痛疮疔肿;臁疮;痔疮;湿疹;蛇虫咬伤;跌打肿痛;风湿关节痛;龋齿痛;顽癣;滴虫性阴道炎及酒糟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