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花马兜铃是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草质藤本;根圆柱形,细长,黄褐色,内面白色;茎无毛,干后有槽纹,嫩枝、叶柄折断后渗出微红色汁液。叶纸质或近膜质,卵状心形或卵状三角形,极少近肾形。花单生或2朵聚生于叶腋;花梗纤细,长1-2厘米,基部有小苞片。蒴果长圆形;果梗常随果实开裂成6条;种子卵形或卵状三角形。花期4-8月,果期10-12月。分布于中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区。生长于海拔100-1700米林下阴湿处。
管花马兜铃形态特征
草质藤本;根圆柱形,细长,黄褐色,内面白色;茎无毛,干后有槽纹,嫩枝、叶柄折断后渗出微红色汁液。叶纸质或近膜质,卵状心形或卵状三角形,极少近肾形,长3-15厘米,宽3-16厘米,顶端钝而具凸尖,基部浅心形至深心形,两侧裂片下垂,广展或内弯,湾缺通常深2-4厘米,边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或粉绿色,两面无毛或有时下面有短柔毛或粗糙,常密布小油点;基出脉7条,叶脉干后常呈红色;叶柄长2-10厘米,柔弱。
花单生或2朵聚生于叶腋;花梗纤细,长1-2厘米,基部有小苞片;小苞片卵形,长3-8毫米,无柄;花被全长3-4厘米,基部膨大呈球形,直径约5毫米,向上急遽收狭成一长管,宽2-4毫米,管口扩大呈漏斗状;檐部一侧极短,另一侧渐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状狭长圆形,基部宽5-8毫米,顶端钝,凹入或具短尖头,深紫色,具平行脉纹;花药卵形,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并单个与其裂片对生;子房圆柱形,长约5毫米,5-6棱;合蕊柱顶端6裂,裂片顶端骤狭,向下延伸成波状的圆环。蒴果长圆形,长约2.5厘米,直径约1.5厘米,6棱,成熟时黄褐色,由基部向上6瓣开裂;果梗常随果实开裂成6条;种子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约4毫米,宽约3.5毫米,背面凸起,具疣状突起小点,腹面凹入,中间具种脊,褐色。花期4-8月,果期10-12月。
管花马兜铃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河南(商城)、湖北(利川)、湖南(武岗、零陵)、四川(屏山、沭川、汉源)、贵州(三都)、广西(全县、兴安)、广东(乐昌、乳源)、江西(新建、铜古)、浙江(丽水、龙泉)、福建(将乐、南平)等省区。生长于海拔100-1700米林下阴湿处。喜光,稍耐荫。喜沙质黄壤,耐寒,适应性强。
管花马兜铃繁殖方法
播种
采种与种子处理:6月中旬管花马兜铃果实成熟时应及时采收,过迟果实开裂,种子散落,采回的果实摊放阴凉处晾干,开裂后除去果壳贮藏备用。播前种子需用30℃左右的温水浸泡5-6小时,漂去浮于水面的种子,捞出沉底种子晾去表皮的浮水,待种子互相不粘接时即可播种。
播种方法:可春播或秋播。春播于3月上、中旬进行,秋播于11月土壤封冻前进行。条播或撒播均可,生产上以条播为主,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0厘米开浅沟,沟深4-5厘米,将种子均匀地撒在沟里,覆草木灰或细肥土,以不见种子为度,加草覆盖。
扦插
选择2、3年生、生长旺盛、无病虫害、茎节粗壮的藤蔓作插条。用利刀截成10-15厘米的插条,要求每根插条具有3-4个节。在3月底至4月初扦插。在整好的畦面上按10厘米×15厘米株行距进行扦插,要求斜插,插条埋入土中1/3,上部露出2-3个节。扦插后浇水,盖草保湿。
管花马兜铃主要价值
根和果实入药,有清肺热、止咳、平喘之效。 管花马兜铃是中国湖北恩施州常见的民间中草药,根含生物碱、有机酸、酚性化合物、氨基酸、挥发油,生物碱经分离得到朱沙莲素和朱沙莲苷两种生物碱等。管花马兜铃味辛、苦;性寒;具有行气止痛、解毒消肿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胃腹痛、腹泻、关节炎、毒蛇咬伤、蜂蛰伤、痈肿疮毒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