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兰:地生或附生草本,高30-55厘米,地下具粗短根状茎及大量纤维根。茎直立,较粗壮,圆柱形,通常具10余枚互生。叶薄纸质,狭椭圆形或狭椭圆状披针形。总状花序长4-10厘米,具2-7朵花;花苞片大,宽椭圆形至狭椭圆形,舟状,薄革质,宿存;花大,白色,唇瓣黄色而有橙色或栗色斑和条纹,仅边缘白色;萼片狭长圆形,先端渐尖;花瓣与萼片近等长,稍狭;唇瓣宽卵状长圆形或宽长圆形,几不裂。蒴果椭圆形。分布于中国、尼泊尔、锡金、印度、缅甸、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此花有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笋兰形态特征
笋兰是地生或附生草本植物,高30-55厘米,地下具粗短根状茎及大量纤维根。茎直立,较粗壮,圆柱形,通常具10余枚互生叶,基部有数枚抱茎鞘,初时全部包藏于叶鞘内,秋季叶脱落后仅留筒状鞘,貌似多节竹笋。叶薄纸质,狭椭圆形或狭椭圆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长渐尖或渐尖,基部具筒状鞘并抱茎,有关节,花后叶片凋落仅留下筒状鞘;筒状鞘长2-4厘米,后期变为干膜质。
总状花序长4-10厘米,具2-7朵花;花苞片大,宽椭圆形至狭椭圆形,舟状,长3-5厘米,薄革质,宿存;花梗和子房长2.5-3厘米;花大,白色,唇瓣黄色而有橙色或栗色斑和条纹,仅边缘白色;萼片狭长圆形,长4-5厘米,宽约1.5厘米,先端渐尖;花瓣与萼片近等长,稍狭;唇瓣宽卵状长圆形或宽长圆形,几不裂,长4-5厘米,宽2.5-3厘米,上部边缘皱波状,有不规则流苏或呈啮蚀状;唇盘上部有5-6枚褶片,褶片不规则裂成短流苏;基部的距圆筒状,长约1厘米,宽3-3.5毫米,先端钝;蕊柱长约2厘米。
蒴果椭圆形,长约4厘米,宽约2厘米。花期6月,果期不详。
笋兰产地生境
生于海拔1200-2300米的林下岩石上或树权凹处,也见于多石地上。分布于中国四川西南部(盐边、木里、米易、冕宁)、云南西南部至南部(镇康、景东、景洪、勐腊、勐海)和西藏东部。尼泊尔、锡金、印度、缅甸、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笋兰生长习性
兰花一般生长在深山幽谷的山腰谷壁,透水和保水性良好的倾斜山坡或石隙,稀疏的山草旁,次生杂木林阴下。或有遮阴,日照时间短或只有星散漏光的地方。空气湿度大且空气能流通的地方,有时也生于山溪边峭壁之上。 兰花宜种植于空气流通的环境。性喜阴,忌阳光直射,喜湿润,忌干燥,15℃至30℃最宜生长。35℃以上生长不良。5℃以下的严寒会影响其生长力,这时,兰花常处于休眠状态。如气温太高加上阳光曝晒则一两天内即出现叶子灼伤或枯焦。如气温太低又没及时转移进屋里,则会出现冻伤的现象。 兰花是肉质根,适合采用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排水性能必须良好,应选用腐叶土或含腐殖质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松土或含铁质的土壤,pH值以5.5-6.5为宜。
笋兰繁殖方式
在春秋两季均可进行,一般每隔三年分株一次。凡植株生长健壮,假球茎密集的都可分株,分株后每丛至少要保存5个连结在一起的假球茎。分株前要减少灌水,使盆土较于。分株后上盆时,先以碎瓦片覆在盆底孔上,再铺上粗石子,占盆深度1/5至1/4,再放粗粒土及少量细土,然后用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栽植。栽植深度以将假球茎刚刚埋入土中力度,盆边缘留2厘米沿口,上铺翠云草或细石子,最后浇透水,置阴处10-15天,保持土壤潮湿,逐渐减少浇水,进行正常养护。
笋兰植物文化
兰花是中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又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是“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据东汉蔡邕《琴操》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蔚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真正的兰花文化则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人。后世诗人在咏兰时,也有许多的名句,比如陈子昂的“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刘克庄的“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涛”。诗人们将兰花的高洁与人格的完美联系起来,使得兰花文化不断得以拓展和延续。 兰花以高洁、清雅、幽香而著称,叶姿优美,花香幽远。自古以来,兰花都被誉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已广泛在民间人格化了。兰花对社会生活与文化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影响。父母以兰命名以表心,画家取兰作画以寓意,诗人咏兰赋诗以言志。兰花的形象和气质久已深入人心,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剧以“兰步”、“兰指”为优美动作,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称为“兰章”,把真挚的友谊叫做“兰交”,把人的芳洁、美慧喻为“兰心蕙质”。又把杰出人物的去世比作“兰摧玉拆”。兰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已经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