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是蔷薇科地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纺锤形粗壮跟,短柄小叶,紫红色花瓣,果实包藏萼筒内。别名“黄爪香”、“玉札”、“玉豉”或“酸赭”等。分布在亚洲北温带、广布于欧洲以及中国,生长于海拔30米至3000米的地区,常生于灌丛中、山坡草地、草原、草甸及疏林下,已由人工引种栽培。地榆也是中草药。性寒,味苦酸,无毒;归肝、肺、肾和大肠经。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培清养阴,消肿敛疮等功效。
地榆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根粗壮,多呈纺锤形,稀圆柱形,表面棕褐色或紫褐色,有纵皱及横裂纹,横切面黄白或紫红色,较平正。
茎直立,有稜,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基生叶为羽状复叶,有小叶4-6对,叶柄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小叶片有短柄,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7厘米,宽0.5-3厘米,顶端圆钝稀急尖,基部心形至浅心形,边缘有多数粗大圆钝稀急尖的锯齿,两面绿色,无毛;茎生叶较少,小叶片有短柄至几无柄,长圆形至长圆披针形,狭长,基部微心形至圆形,顶端急尖;基生叶托叶膜质,褐色,外面无,毛或被稀疏腺毛,茎生叶托叶大,草质,半卵形,外侧边缘有尖锐锯齿。
穗状花序椭圆形,圆柱形或卵球形,直立,通常长1-3(4)厘米,横径0.5-1厘米,从花序顶端向下开放,花序梗光滑或偶有稀疏腺毛;苞片膜质,披针形,顶端渐尖至尾尖,比萼片短或近等长,背面及边缘有柔毛;萼片4枚,紫红色,椭圆形至宽卵形,背面被疏柔毛,中央微有纵稜脊,顶端常具短尖头;雄蕊4枚,花丝丝状,不扩大,与萼片近等长或稍短;子房外面无毛或基部微被毛,柱头顶端扩大,盘形,边缘具流苏状乳头。果实包藏在宿存萼筒内,外面有斗稜。花果期7-10月。
地榆产地生境
产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河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丛中、疏林下,海拔30-3000米。广布于欧洲、亚洲北温带。
地榆生长习性
生于向阳山坡、灌丛,喜沙性土壤。地榆的生命力旺盛,对栽培条件要求不严格,其地下部耐寒,地上部又耐高温多雨,不择土壤,中国南北各地均能栽培。
地榆繁殖方法
播种
春播或秋播均可,北方露地栽培,可从春季至夏末直播。种植前,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地,研发基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4.052g/kg,pH为8.87,春播可于2月在厚墙体温室中撤播育苗,也可于4月下旬
播种育苗。秋播在处暑节前后进行。整地,翻地10-20cm深,去除砖头,瓦块,耙平,施足基肥,按1.2mX6m整地做畦,将地整平,播种前浇足底水,将种子均匀撒开,覆土深度为种子大小的2-3倍。须覆盖塑料薄膜保持畦面湿润,一般地温在18℃左右,20天可出苗。待幼苗生长2个月,即可移栽于营养钵内,在连栋温室内炼苗、缓苗,成活率可达到90%多。露地播种苗的定植最好5月底6月初进行,正值地榆生长旺季,缓苗快,长势好。地榆根系比较深,定植地块宜深翻,按1.5mX6m整地做畦,灌足底水,起苗时深度不得少于30cm,定植距离20cm×20cm,浇水,适当遮荫,15-20天后,即可开始生长。若不遮荫,植株地上部分失水萎蔫,枯死。1月后,从根茎基部发出嫩梢,重新开始生长。
分根
多在春季地榆萌芽前或秋季采挖地榆时,用带茎、芽的小根作种苗。每穴栽1株,按行距30-40cm、株距25cm挖穴,穴深视种苗大小而定,栽后覆土,浇足定根水。
地榆主要价值
食用
一般春夏季采集嫩苗、嫩茎叶或花穗 ,用沸水烫后换清水浸泡 ,去掉苦味,一般用于炒食、做汤和腌菜,也可做色拉,因其具有黄瓜清香,做汤时放几片地榆叶更加鲜美;还可将其浸泡在啤酒或清凉饮料里增加风味。
观赏
地榆叶形美观,其紫红色穗 状花序摇曳于翠叶之间,高贵典雅 ,可作花境背景或栽植于庭园、花园供观赏。
药用
功能主治
地榆根入药,性微寒、味苦。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地榆具有止血凉血、清热解毒 、收敛止泻及抑制多种致病微生物和肿瘤的作用 ,可治疗吐血、血痢、烧灼伤、湿疹、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病大出血、便血、崩漏、结核性脓疡及慢性骨髓炎等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