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节芒是禾本科、芒属多年生草本,具发达根状茎。秆高大,叶片披针状线形,扁平,基部渐窄或呈圆形,顶端长渐尖,中脉粗壮隆起,两面无毛,或上面基部有柔毛,边缘粗糙。圆锥花序大型,稠密,小穗卵状披针形,黄色,芒长7-10毫米,微粗糙,伸直或下部稍扭曲;内稃微小;雄蕊3枚,花药长1.2-1.5毫米,桔黄色;花柱极短,柱头紫黑色,自小穗中部之两侧伸出。五节芒分布自亚洲东南部太平洋诸岛屿至波利尼西亚。在中国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五节芒生于低海拔撂荒地与丘陵潮湿谷地和山坡或草地。
五节芒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发达根状茎。秆高大似竹,高2-4米,无毛,节下具白粉,叶鞘无毛,鞘节具微毛,长于或上部者稍短于其节何;叶舌长1-2毫米,顶端具纤毛;叶片披针状线形,长25-60厘米,宽1.5-3厘米,扁平,基部渐窄或呈圆形,顶端长渐尖,中脉粗壮隆起,两面无毛,或上面基部有柔毛,边缘粗糙。
圆锥花序大型,稠密,长30-50厘米,主轴粗壮,延伸达花序的2/3以上,无毛;分枝较细弱,长15-20厘米,通常10多枚簇生于基部各节,具2-3回小枝,腋间生柔毛;总状花序轴的节间长3-5毫米,无毛,小穗柄无毛,顶端稍膨大,短柄长1-1.5毫米,长柄向外弯曲,长2.5-3毫米;小穗卵状披针形,长3-3.5毫米,黄色,基盘具较长于小穗的丝状柔毛;第一颖无毛,顶端渐尖或有2微齿,侧脉内折呈2脊,脊间中脉不明显,上部及边缘粗糙;第二颖等长于第一颖,顶端渐尖,具3脉,中脉呈脊,粗糙,边缘具短纤毛,第一外稃长圆状披针形,稍短于颖,顶端钝圆,边缘具纤毛;第二外稃卵状披针形,长约2.5毫米,顶端尖或具2微齿,无毛或下部边缘具少数短纤毛,芒长7-10毫米,微粗糙,伸直或下部稍扭曲;内稃微小;雄蕊3枚,花药长1.2-1.5毫米,桔黄色;花柱极短,柱头紫黑色,自小穗中部之两侧伸出。染色体2n=38。花果期5-10月。
五节芒分布范围
五节芒分布自亚洲东南部太平洋诸岛屿至波利尼西亚。在中国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和广西等省区。
五节芒繁殖方法
五节芒可采用水培法繁殖。
选择幼苗:幼苗应是当年刚萌发的3叶期以上的五节芒幼苗,具有未完全发育的地下走茎、地上茎和丰富的根系。
提供营养:根据前人与本水培实验的经验,选择Hogland全营养液不仅能够为五节芒提供正常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还能较好地促进植株生长。
培前处理:在水培前,五节芒幼苗除了需要清洗根系中泥沙和剪去黄叶与老根外,还应对其根部进行120毫克/升吲哚乙酸浸泡2小时,这不仅能促进五节芒植株生根发芽,还能加快五节芒适应水培环境,增大其存活率。
水培过程:持续通气、根部遮光和定期更换营养液都是水培过程中必须控制的五节芒水培环境条件,根部可偶尔进行光照,不必长期进行遮光,但如果植物根系中出现青苔生长,必须清洗根部来除去青苔,以免青苔大量繁殖。
五节芒主要价值
生态:五节芒根系发达,耐旱性较好,能够截流雨水、涵养水源、防止表土流失和滑坡,具有较高的水土保持价值。五节芒同样也具有光合效率高、生长快、适应性强、生物质产量高等优点,是一类具有开发价值的能源植物。五节芒对镉、锌和铅等重金属有较大的耐受性,能够用作修复植物。
经济:幼叶作饲料,秆可作造纸原料。
药用:根状茎有利尿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