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钗石斛又名:万丈须、金钗石、扁金钗、扁黄草、扁草,为多年生草本,因形像古代头上的发钗而得名。茎丛生,上部稍扁而稍弯曲上升,高10~60厘米,粗达1.4厘米。喜在温暖,潮湿,半阴半阳的环境生长。石斛原产地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全世界约有1000多种石斛。中国约有76种,其中大部分分布于西南、华南、台湾等地。石斛兰属是兰科植物中最大的一个属,有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的功效,用于热病伤津、口渴舌燥、病后虚热等治疗。
金钗石斛形态特征
茎直立,肉质状肥厚,稍扁的圆柱形,长10-60厘米,粗达1.3厘米,上部多少回折状弯曲,基部明显收狭,不分枝,具多节,节有时稍肿大;节间多少呈倒圆锥形,长2-4厘米,干后金黄色。叶革质,长圆形,长6-11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并且不等侧2裂,基部具抱茎的鞘。总状花序从具叶或落了叶的老茎中部以上部分发出,长2-4厘米,具1-4朵花;花序柄长5-15毫米,基部被数枚筒状鞘;花苞片膜质,卵状披针形,长6-13毫米,先端渐尖;花梗和子房淡紫色,长3-6毫米;花大,白色带淡紫色先端,有时全体淡紫红色或除唇盘上具1个紫红色斑块外,其余均为白色;中萼片长圆形,长2.5-3.5厘米,宽1-1.4厘米,先端钝,具5条脉;侧萼片相似于中萼片,先端锐尖,基部歪斜,具5条脉;萼囊圆锥形,长6毫米;花瓣多少斜宽卵形,长2.5-3.5厘米,宽1.8-2.5厘米,先端钝,基部具短爪,全缘,具3条主脉和许多支脉;唇瓣宽卵形,长2.5-3.5厘米,宽2.2-3.2厘米,先端钝,基部两侧具紫红色条纹并且收狭为短爪,中部以下两侧围抱蕊柱,边缘具短的睫毛,两面密布短绒毛,唇盘中央具1个紫红色大斑块;蕊柱绿色,长5毫米,基部稍扩大,具绿色的蕊柱足;药帽紫红色,圆锥形,密布细乳突,前端边缘具不整齐的尖齿。花期4-5月。
金钗石斛生长特性
种子在人工条件下萌发和幼苗增殖生长规律金钗石斛种子极小,呈粉末状,长度为0.75~1.10mm,宽为0.09~0.20mm。只有在光镜下才能看清它的构造。野生条件下,只有与其它菌共生才能萌发,萌发率极低。人工条件下给予丰富的养分及适应的光、温、水湿条件,则能正常萌发。
金钗石斛生态环境
石斛喜在温暖、潮湿、半阴半阳的环境中生长,以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大于80%、1月平均气温高于8℃的亚热带深山老林中生长为佳,对土肥要求不甚严格,野生多在疏松且厚的树皮或树干上生长,有的也生长于石缝中。
金钗石斛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淡、苦;入胃、肾经。
功能与主治
石斛的功能主要是益胃生津,养阴清热。临床用于热病伤津、口渴舌燥、病后虚热、胃病、干呕、舌光少苔。具有增强免疫、强阴益精、生津养胃、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用于热病伤津、口渴舌燥、病后虚热、 抗癌、益胃生津,滋阴清热、清肝、明目、调节血脂、降血糖等。对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眼科等有特殊功效。
1、抗衰老,提高免疫力
2、活血化瘀,提高心脑血管功能
3、 抗肿瘤
4、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5、治疗眼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