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秋海棠科秋海棠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近球形,茎直立,高可达60厘米,有纵棱无毛。茎生叶互生,叶片轮廓宽卵形至卵形两侧不相等,上面褐绿色,常有红晕,下面色淡,带紫红色,托叶长圆形至披针形膜质,花葶有纵棱,无毛;花较多数粉红色,苞片长圆形,先端钝,早落;花药倒卵球形,子房长圆形,蒴果下垂,轮廓长圆形,种子长圆形小,淡褐色数极多,7月开花,8月开始结果。
秋海棠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近球形,直径8-20毫米,具密集而交织的细长纤维状之根。茎直立,有分枝,高40-60厘米,有纵棱,近无毛。基生叶未见。茎生叶互生,具长柄;叶片两侧不相等,轮廓宽卵形至卵形,长10-18厘米,宽7-14厘米,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心形,偏斜,窄侧宽1.6-4厘米,宽侧向下延伸长达3-6.5厘米,宽4-8厘米,边缘具不等大的三角形浅齿,齿尖带短芒,并常呈波状或宽三角形的极浅齿,在宽侧出现较多,上面褐绿色,常有红晕,幼时散生硬毛,逐渐脱落,老时近无毛,下面色淡,带红晕或紫红色,沿脉散生硬毛或近无毛,掌状7(-9)条脉,带紫红色,窄侧常2(-3)条,宽侧3-4(-5)条,近中部分枝,呈羽状脉;叶柄长4-13.5厘米,有棱,近无毛;托叶膜质,长圆形至披针形,长约10毫米,宽约2-4毫米,先端渐尖,早落。
蒴果下垂,果梗长3.5厘米,细弱,无毛;轮廓长圆形,长10-12毫米,直径约7毫米,无毛,具不等3翅,大的斜长圆形或三角长圆形,长约1.8厘米,上方的边呈平的,下方的边从下向上斜,另2翅极窄,呈窄三角形,长3-5毫米,上方的边平,下方的边斜,或2窄翅呈窄檐状或完全消失,均无毛或几无毛;种子极多数,小,长圆形,淡褐色,光滑。花期7月开始,果期8月开始。
秋海棠产地生境
产中国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昆明有栽培。日本、爪哇、马来西亚、印度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2]
生山谷潮湿石壁上、山谷溪旁密林石上、山沟边岩石上和山谷灌丛中,海拔100-1100米。
秋海棠生长习性
生长适温为19-24℃,冬季温度不低于10℃,否则叶片易受冻,但根茎较耐寒。在温暖的环境下生长迅速,茎叶茂盛,花色鲜艳。秋海棠对光照的反映敏感的。一般适合在晨光和散射光下生长,在强光下易造成叶片灼伤。另外对光周期反应也十分明显。在短日照和夜间温度21℃的条件下,花期明显推迟。由于自然生长与湿度较大的林下或沟谷地带。因此,野生种排水好,腐叶土层的林下或岩石缝隙中,对根部生长和发育极为有利。
秋海棠养殖方法
1、土壤:应该选择富含腐殖质,较为疏松,排水性比较好的土壤,最好是呈微酸性的沙质土壤,这样的土壤比较适合植株的生长。
2、温度:最适合秋海棠生长的温度在十八到二十四度左右,冬季最佳的过冬温度需要控制在八度以上,否则容易造成植株冻伤等状况发生。
3、浇水:处在生长期的植株对水分的要求会比较大,最好隔五到八天为植株浇水一次,夏季水分蒸发快应在五天左右浇水一次会比较好。
4、光照:比较喜欢半阴的生长环境,养殖过程中不宜将植株长时间的放置于强烈的阳光下,容易灼伤损坏植株叶片。
5、施肥:生长期应半个月左右施一次较为清淡的液态肥。
秋海棠主要价值
观赏
秋海棠是著名的观赏花卉。矮生、多花的观花秋海棠,用于布置夏天、秋花坛和草坪边缘。盆栽秋海棠常用以点缀客厅、橱窗或装点家庭窗台、阳台、茶几,十分清新幽雅。如配装上优质艺术吊盆,悬挂室内,更显得可爱。在欧美除私人住宅区以外,还切去花、叶制作花篮或花束,是圣诞佳节馈赠亲朋的商品。在中国的江南庭院中,秋海棠常配置于阴湿的墙角、沿阶处,增添自然景色。
药用
傈僳药:
亚纠俄:果实治疗吐血,衄血,咳血,白带,月经不调,跌打损伤《怒江药》。
秋海棠植物文化
花语:秋海棠又称相思草。中国人予以“相思”、“苦恋”因其又名“断肠花”,故又寓意“断肠”。这在陆游与唐婉、宝玉与黛玉的相恋过程中,秋海棠都成为相思、苦恋的见证。法国人则将秋海棠视为真挚的友谊。欧美花语组合认为秋海棠是亲切、诚恳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