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黄果,又名仙桃,山榄科蛋黄果属多年生植物,树体高约6m,单叶互生,叶片纸质,狭椭圆形,花小白色,聚生于叶腋。果实球形,未熟时绿色,成熟果黄绿色至橙黄色,光滑,皮薄,果肉橙黄色,富含淀粉,质地似蛋黄且有香气,含水量少,味略甜。其味道口感介乎于番薯和榴莲之间。种子通常1-2粒,近圆形或椭圆形。果实12月成熟,采收后需要后熟4-7天方可食用。
蛋黄果形态特征
小乔木,高约6m;小枝圆柱形,灰褐色,嫩枝被褐色短绒毛。叶坚纸质,狭椭圆形,长10-15(20)cm,宽2.5-3.5(4.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中脉在上面微凸,下面浑圆且十分凸起,侧脉13-16对,斜上升至叶缘弧曲上升,两面均明显,第三次脉呈网状,两面均明显;叶柄长1-2cm。
花1(2)朵生于叶腋,花梗圆柱形,长1.2-1.7cm,被褐色细绒毛;花萼裂片通常5,稀6-7,卵形或阔卵形,长约7mm,宽约5mm,内面的略长,外面被黄白色细绒毛,内面无毛;花冠较萼长,长约1cm,外面被黄白色细绒毛,内面无毛,冠管圆筒形,长约5mm,花冠裂片(4)6,狭卵形,长约5mm;能育雄蕊通常5,花丝钻形,长约2mm,被白色极细绒毛,花药心状椭圆形,长约1.5mm;退化雄蕊狭披针形至钻形,长约3mm,被白色极细绒毛;子房圆锥形,长3-4mm,被黄褐色绒毛,5室,花柱圆柱形,长4-5mm,无毛,柱头头状。
果倒卵形,长约8cm,绿色转蛋黄色,无毛,外果皮极薄,中果皮肉质,肥厚,蛋黄色,可食,味如鸡蛋黄,故名蛋黄果;种子2-4枚,椭圆形,压扁,长4-5厘米,黄褐色,具光泽,疤痕侧生,长圆形,几与种子等长。花期春季,果期秋季。
蛋黄果生长习性
蛋黄果喜温暖多湿气候,年均温24-27.5℃适宜。能耐短期高温及寒冷,40℃或1-2℃短时间植株不致受害。花期阴雨高温严重落花,果熟期忌低温,冬季低温果实变硬,颇能耐旱,对土壤适应性强,以沙壤土生长最好。
蛋黄果产地分布
蛋黄果原产古巴和北美洲热带,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越南、柬埔寨、泰国、中国南部。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引入,50年代广州始有栽培。中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和福建等热带南亚热带地区有零星种植。
蛋黄果主要价值
食用
蛋黄果是热带水果,果肉含糖29.1-30.5%,淀粉5.6-8.1%,粗脂肪1-1.14%,每100克果肉含维生素C24.3mg。果实除生食外,可制果酱、冰奶油、饮料或果酒。海南蛋黄果美容功效:蛋黄果含有丰富的磷、铁、钙、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及人体必须的十七种氨基酸,具有帮助消化、化痰、补肾、提神醒脑、活血强身、镇静止痛、减压降脂等功效。
经济
蛋黄果树姿美丽,适合作庭园栽培。蛋黄果适宜沙质地和其他土壤质地栽种的优良特性二代母本果树;该水果每公斤的市场价格在20至55元之间,是一种极富市场前景的果树种植品种,同时也是解决农村水果种植业品种老化、市场价格低迷,促进农村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