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为落叶乔木,高600~700cm。树皮暗灰色;小枝无毛,无刺或有短刺;叶片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呈羽状5-9裂;叶表浓绿色,有光泽,叶背淡绿色,叶脉上有短柔毛;花序一般有花十数朵,花白色。雌雄二列各十枚,花柱2~5枚;果实圆球形,直径约2~2.5cm,果皮鲜红色,有淡色斑点,10月中、下旬成熟,味酸稍甜,内有一粒种子。在栽培上,山楂具有结果早、寿命长和耐粗放管理等优点。对环境要求不严。山坡、岗地都可栽种。抗寒,抗风能力强,一般无冻害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沙荒和荒山栽培。
山楂树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6米,树皮粗糙,暗灰色或灰褐色;刺长约1-
2厘米,有时无刺;小枝圆柱形,当年生枝紫褐色,无毛或近于无毛,疏生皮孔,老枝灰褐色;冬芽三角卵形,先端圆钝,无毛,紫色。叶片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稀菱状卵形,长5-10厘米,宽4-7.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截形至宽楔形,通常两侧各有3-5羽状深裂片,裂片卵状披针形或带形,先端短渐尖,边缘有尖锐稀疏不规则重锯齿,上面暗绿色有光泽,下面沿叶脉有疏生短柔毛或在脉腋有髯毛,侧脉6-10对,有的达到裂片先端,有的达到裂片分裂处;叶柄长2-6厘米,无毛;托叶草质,镰形,边缘有锯齿。伞房花序具多花,直径4-6厘米,总花梗和花梗均被柔毛,花后脱落,减少,花梗长4-7毫米;苞片膜质,线状披针形,长约6-8毫米,先端渐尖,边缘具腺齿,早落;花直径约1.5厘米;萼筒钟状,长4-5毫米,外面密被灰白色柔毛;萼片三角卵形至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约与萼筒等长,内外两面均无毛,或在内面顶端有髯毛;花瓣倒卵形或近圆形,长7-8毫米,宽5-6毫米,白色;雄蕊20,短于花瓣,花药粉红色;花柱3-5,基部被柔毛,柱头头状。果实近球形或梨形,直径1-1.5厘米,深红色,有浅色斑点;小核3-5,外面稍具稜,内面两侧平滑;萼片脱落很迟,先端留一圆形深洼。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山楂树分布范围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生于山坡林边或灌木丛中。海拔100-1500米。朝鲜和苏联西伯利亚也有分布。
山楂树繁殖方法
1、根蘖苗繁殖:山楂每年都会在树下自然发出较多的根蘖,是培育砧苗的好材料。春季将根蘖苗挖出,按苗的大小分别栽于苗圃中,苗的株行距一般为15~20X35~40厘米。栽苗前要整翻土地,施入益富源种植菌液10公斤左右,另需施入肥料,作畦得墒。栽勒后及时浇水,加强管理,秋季嫁接品种。
2、根段扦插繁殖:把苗木出圃或果园施肥翻地时获得的断根收集起来。直径0.4~1.0厘米的根,剪成12~15厘米长的根段,春季进行扦插。扦插时要边插根边将土踩实,使根段与土贴紧,然后浇水时加益富源种植菌液每亩3-5公斤保墒。萌芽后及时去掉多余的芽子,只保留1个壮芽生长,秋季嫁接品种。
3、播种繁殖:各地在用种子繁殖时,都有成功的经验,但方法各异。通常是将野生山楂(山里红)早采收,取种后,随进行水烫曝晒处理。其方法:先将种子淘洗干净,放入60摄氏度的水中浸烫半小时,其间要随时搅拌,使种子受热均匀。再将经水烫的种子取出,然后放入到稀释300-500益富源微生物营养液中冷水中浸泡5天,然后取出曝晒直至裂口。如果用购买的种子,应在水中浸泡24小时,经过搓洗后再放入60摄氏度水中浸烫,半小时后放入冷水浸泡5~7天。白天将种子在水泥场上或石板上曝晒,夜间再浸入水中,反复进行直至种子有50%以上裂口时,再进行砂藏层积。砂藏的温度为0~5摄氏度,经80天层积,便可催芽播种于大田,培育砧木苗。
山楂主要价值
营养功效
山楂片含多种维生素、山楂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等,还含有黄酮类、内酯、糖类、蛋白质、脂肪和钙、磷、铁等矿物质,所含的解脂酶能促进脂肪类食物的消化。促进胃液分泌和增加胃内酶素等功能。中医认为,山楂具有消积化滞、收敛止痢、活血化淤等功效。主治饮食积滞、胸膈痞满、疝气血淤闭经等症。山楂中含有三萜类及黄酮类等药物成分,具有显著的扩张血管及降压作用,有增强心肌、抗心律不齐、调节血脂及胆固醇含量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