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是桑科,桑属落叶乔木或灌木,高可达15米。树体富含乳浆,树皮黄褐色。叶卵形至广卵形,叶端尖,叶基圆形或浅心脏形,边缘有粗锯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叶面无毛,有光泽,叶背脉上有疏毛。雌雄异株,5月开花,葇荑花序。果熟期6-7月,聚花果卵圆形或圆柱形,黑紫色或白色。喜光,幼时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干旱,耐水湿能力强。原产中国中部和北部。
桑树形态特征
乔木或为灌木,高3-10米或更高,胸径可达50厘米,树皮厚,灰色,具不规则浅纵裂;冬芽红褐色,卵形,芽鳞覆瓦状排列,灰褐色,有细毛;小枝有细毛。叶卵形或广卵形,长5-15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急尖、渐尖或圆钝,基部圆形至浅心形,边缘锯齿粗钝,有时叶为各种分裂,表面鲜绿色,无毛,背面沿脉有疏毛,脉腋有簇毛;叶柄长1.5-5.5厘米,具柔毛;托叶披针形,早落,外面密被细硬毛。
花单性,腋生或生于芽鳞腋内,与叶同时生出;雄花序下垂,长2-3.5厘米,密被白色柔毛,雄花。花被片宽椭圆形,淡绿色。花丝在芽时内折,花药2室,球形至肾形,纵裂;雌花序长1-2厘米,被毛,总花梗长5-10毫米被柔毛,雌花无梗,花被片倒卵形,顶端圆钝,外面和边缘被毛,两侧紧抱子房,无花柱,柱头2裂,内面有乳头状突起。
聚花果卵状椭圆形,长1-2.5厘米,成熟时红色或暗紫色。花期4-5月,果期5-8月。
桑树产地生境
该种原产中国中部和北部,现由东北至西南各省区,西北直至新疆均有栽培。朝鲜、 日本、蒙古、中亚各国、俄罗斯、欧洲等地以及印度、越南亦均有栽培。
桑树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气温12℃以上开始萌芽,生长适宜温度25-30℃,超过40℃则受到抑制,降到12℃以下则停 止生长。耐旱,不耐涝,耐瘠薄。对土壤的适应性强。
桑树繁殖方法
种子
采收紫色成熟桑椹,搓去果肉,洗净种子,随即播种或湿砂贮藏。春播、夏播、秋播均可。夏播、秋播可用当年新种子。播前用50℃温水浸种,待自然冷却后,再浸泡12小时,放湿砂中贮藏催芽,经常保持湿润,待种皮破裂露白时即可播种,按行株距20-30厘米开沟,沟深1厘米,每1小时米2用种量7.5-15千克。覆土。约经10天出苗。苗高3-4厘米间苗,去弱留强,并补苗。春、秋季按株距10-15厘米定苗。
嫁接
袋接法,于嫁接前20d剪接穗,湿沙贮藏,使砧木剪口处的皮层和木质部分离成袋状,然后插入接穗,以插紧为止。芽接,春、夏季用T形芽接或管状芽接(套接)。
压条
早春将母株横伏固定于地面,埋入沟中,露出顶端,培土压实,待生根后与母体分离。春或秋季进行定植。按行、株距2米×0.4米开穴,穴径0.5-0.7米,穴底施入腐熟厩肥,上铺薄土一层,栽入,填表土后,将植株向上提一提,使根部舒展,再填心土,压实,浇水。
桑树经济价值
药用
功能主治
桑叶可疏散风热;清肺;明目。主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胸痛;或肺燥干咳无痰;咽干口渴;风热及肝阳上扰;目赤肿痛。
经济
桑木还可以用来做弓,叫做桑弧。枯枝可以作为干柴;树皮可以作为药材,造纸;桑木还可以也可以造纸;桑木还可以用来制造农业生产工具,如桑杈、车辕等。叶为养蚕的主要饲料,亦作药用,并可作土农药。木材坚硬,可制家具、乐器、雕刻等。桑椹不但可以充饥,还可以酿酒,称桑子酒。
园林
桑树树冠宽阔,树叶茂密,秋季叶色变黄,颇为美观,且能抗烟尘及有毒气体,适于城市、工矿区及农村四旁绿化。适应性强,为良好的绿化及经济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