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尾草是豆科,狸尾豆属多年生亚灌木植物;茎直立,高可达1.5米.分枝少,叶片为奇数羽状复叶,托叶长三角形,先端细长而尖,边缘有灰白色缘毛;叶柄被灰白色短柔毛;小叶近革质,侧生小叶略小,上面无毛或于中脉上略被灰色短柔毛,下面沿脉上被短柔毛,在两面均凸起,下面网脉明显;小托叶狭三角形,小叶柄长密被柔毛。总状花序顶生,粗壮,苞片卵形或披针形,花梗花后伸长弯曲,花萼浅杯状,花冠紫色,荚果略被短柔毛;4-9月开花结果。分布于中国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及台湾等省区。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南至澳大利亚北部也有分布。多生于干燥旷野坡地、路旁或灌丛中,海拔850米以下。该种全草供药用,有散瘀止血、清热止咳之效。
猫尾草形态特征
亚灌木;茎直立,高1-1.5米.分枝少,被灰色短毛。
叶为奇数羽状复叶,茎下部小叶通常为3,上部为5,少有为7;托叶长三角形,长6-10毫米,先端细长而尖,基部宽2毫米,边缘有灰白色缘毛;叶柄长5.5-15厘米,被灰白色短柔毛;小叶近革质,长椭圆形、卵状披针形或卵形,顶端小叶长6-15厘米,宽3-8厘米,侧生小叶略小,先端略急尖、钝或圆形,基部圆形至微心形,上面无毛或于中脉上略被灰色短柔毛,下面沿脉上被短柔毛,侧脉每边6-9条,在两面均凸起,下面网脉明显;小托叶狭三角形,长5毫米,基部宽1.5毫米,有稀疏缘毛;小叶柄长1-3毫米,密被柔毛。
总状花序顶生,长15-30厘米或更长,粗壮,密被灰白色长硬毛;苞片卵形或披针形,长达2厘米宽达7毫米,具条纹,被白色并展缘毛;花梗长约4毫米,花后伸长至10-15毫米,弯曲,被短钩状毛和白色长毛;花萼浅杯状,被白色长硬毛,5裂,上部2裂长约3毫米,下部3裂长3.5毫米;花冠紫色,长6毫米。
荚果略被短柔毛;荚节2-4,椭圆形,具网脉。花、果期4-9月。
猫尾草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及台湾等省区。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南至澳大利亚北部也有分布。
猫尾草繁殖方法
猫尾草种子有1层硬壳,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种壳破坏处理才能发芽整齐。生产中农户因种植面积小、用种子量少,常选用硬物(如砖块)摩擦破坏种壳;种植面积大,种子用量多,选用小型碾米机碾碎处理。种壳处理后,播种前用30-35℃温水浸泡12-18天,促进胚芽萌动后即可播种。
播种方式有直播和育苗移栽。直播优点是省工,缺点是出苗不整齐、种植密度不好控制、产量较低;而育苗移栽的优点是生长整齐、密植规格合理、产量高。生产中推荐采用育苗移栽。
猫尾草主要价值
该种根有清肺止咳;散瘀止血之功效。主治肺热咳嗽;肺痈;积聚;乳吹;脱肛;子宫脱垂;吐血;尿血;外伤出血。
根晒干品具有“活血通络,理气和中,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肺结核,白带、关节炎、小儿疳积”。取根部晒干品食用,在闽南家庭日常生活中常用于炖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