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白草是蔷薇科委陵菜属植物, 叶背面密被白绒毛,因而得名。始载于明代周定王朱橚所编的《救荒本草》,为荒年充饥之野菜,其块根皮赤里白,肉质嫩腴,犹如鸡肉或藕,所以又有鸡腿儿、天藕之别称。《本草纲目》言:“翻白草,甘、微苦,平,无毒。主治吐血、下血、崩中,疟疾、痈疮。”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翻白草对志贺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伤寒杆菌均有不同程度上的抑制作用。翻白草为药食两用之品,翻白草可作中药,其嫩茎叶、根也可供日常食用。
植物形态
翻白草,多年生草本。根粗壮,下部常肥厚呈纺锤状。花茎直立,上升或铺散,高10-45cm,密被白色绒毛。基生叶有小叶2-4对,对生或互生;叶柄密被白色绵毛,有时并有长柔毛,小叶无柄;托叶膜质,褐色,外面密被白色长柔毛;小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l-5cm,宽5-8mm,先端圆钝,稀急尖,下面暗绿色,被疏白色绵毛或脱落几无毛,下面密被白色或灰白色绵毛;茎生叶l-2,有掌状3-5小叶,托叶草质,卵形或宽卵形,边缘常有缺刻状牙齿,下面密被白色绵毛。花两性;聚伞花序,花梗长l-2.5cm,外被绵毛;花直径1-2cm;萼片三角状卵形,副萼片披针形,比萼片短,外被白色绵毛;花瓣黄色,倒卵形,先端微凹或圆钝,比萼片长;花柱近顶生。瘦果近肾形,宽约1mm,光滑。花、果期5-9月。
分布范围
分布于日本、朝鲜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台湾和广东。
繁殖方法
翻白草采用播种繁殖。在夏秋季节,当种子成熟时,应及时采集。种子采收后采用自然阴干,避光保存。播种前翻耕土地1-2次,并施厩肥或堆肥,作畦宽约1.5米。3月下旬在畦面开沟,深6-7厘米,沟距18-21厘米,将种子与细土混和,疏播于沟中,覆土一层,浇水。
栽培技术
苗期管理:播种后约3周出苗,苗高3-6厘米时间苗,使每株相距12-15厘米。每隔15天左右除草松土1次。幼苗期追施氮肥1次,生长花蕾前追施磷肥1次。干旱严重时须灌水。
药材采收:夏、秋采收。在未开花前连根挖取,除掉枯叶及须根,除净泥土,洗净,晒干。置于阴凉千燥处,防潮,防蛀。
主要价值
药用
性味归经及功能:翻白草味甘、微苦,性平,寒,微涩。归胃、大肠经。全草入药,能止血、清热解毒、消肿。在中国传统的医药典籍和各国民间都有广泛的用途。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翻白草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止泻、免疫抑制、降血糖和抗肿瘤作用。
医疗功效:翻白草可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疟疾、肠炎、吐血、衄血、咳血、肺痈、便血、崩漏、白带、痈肿、疮、瘰疠结核。外用治创伤,痈疖肿毒等。
治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本草纲目》:“治吐血,下血,崩中,疟疾,痈疮。”《本草便读》:“清利肠胃,除风湿。治赤白久痢成疳,涂恶犬咬伤。”翻白草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荆,故常用于热荆、血痢,单用翻白草鲜品浓煎,内服治疗赤白痢疾。还可治妇女赤白带和月经过多症。
治痈肿疮毒。《本草始原》:“主无名肿毒,疔毒疥癞,臁疮溃烂。”翻白草苦以降泄,寒能清热,解毒消肿,常用治热毒壅盛所致之痈肿疮毒,如《本草纲目》单用翻白草酒煎服治疗疔毒初起;《保寿堂经验方》以翻白草煎汤熏洗治疗臁疮溃烂;也可将翻白草干根用烧酒磨汁外涂患处治疗痄腮等,也可以鲜品捣敷患处,或配伍金银花等清热解毒消痈药同用。
治血热出血。翻白草苦寒清热,又有凉血止血之功,故常用治血热所致的吐血、便血、崩漏下血以及外伤出血,可单用翻白草水煎内服,或将鲜品捣烂外敷出血处,或与其他凉血止血药配伍使用。
治肺热咳喘。翮白草有清泻肺热之功,常单用或配伍鱼腥草、桔梗、芦根等药,治疗肺热咳嗽痰喘及肺痈等证。治咳嗽:翻白草根,煮猪肺食。治痰喘:翻白草全草,煮冰糖服。治肺痈:鲜翻白草根,老鼠刺根、杜瓜根,煎服疗疾。
治血友病。鲜翻白草煎服疗疾。同时将鲜草捣烂,外敷出血处。
治疗糖尿病。医学临床实验观察到翻白草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治疗作用。结果显示翻白草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大鼠的胰岛β细胞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并可以降低血糖、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含量。经监床验证,翻白草对型糖尿病确有一定疗效。用翻白草好处很多:药源丰富,全国各地均有生长,且不受农药的污染,无毒副作用。不花钱或花小钱治大病,减轻了广大患者的经济压力;见效快,只要不是依赖型的,服用20天左右就可取得疗效。长期坚持服用,就能把血糖,尿糖都降下来,口渴,尿频等症状就会减轻或消失。有些患者服用一段时间后,显现了神奇的疗效,把翻白草称为救命草。用法:翻白草水煎服,以药代茶。
食用
块根含有丰富的淀粉,可供食用;嫩茎以沸水煮后,再浸泡,可蔬食。
生态
植株紧密,花色艳丽,花期长,为良好荫生和观花地被。植株贴近地面,有很好的保持水土的作用。